被遮蔽的诗学现代转型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象征主义的中国化研究”(10BWW02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一川;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孙玉石;朱自清现代解诗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四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岑琳;朱浩;;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禅学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江守义;“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李春;龙佳兰;;启蒙情怀下的成仿吾早期文艺批评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原丽敏;;功用与审美——论梁启超与王国维之文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王慧君;;论沈从文感性文学批评中的家园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李亮;;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赵晓红;;沈从文论“海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孟祥莲;;茅盾与社会历史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9 李齐鑫;;朱自清对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贡献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10 李鹏慧;;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特征[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江小角;方宁胜;;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陆克寒;;瞿秋白文艺思想的构成要素与内在理路[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3 罗云锋;;论鲁迅的文学史书写[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韩湖初;;《文心雕龙·辨骚》篇“博徒”、“四异”再辨析——兼论对该篇篇旨和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理解[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9 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学;2011年
10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高峰;论苏轼散文理论的继承与创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进;京派小说的梦幻抒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春;1940年代周扬、冯雪峰对《讲话》阐释的差异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庄宽;朱自清“透彻了解”阅读教学观刍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范海霞;巴金与李健吾通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丽娟;“三要素”理论视域下中国短篇小说的转变形态[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金花;启蒙与革命的合力之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杜成煜;见证历史的个人书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银琴;春秋时代赋引风气下《诗》的传播与特点[J];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00期
2 廖名春;上博《诗论》简"以礼说《诗》"初探[J];中国诗歌研究;2004年00期
3 王一川;走向修辞论美学──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4 王一川;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5 王一川;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一)——近四十年中国艺术主潮的修辞学阐释[J];文艺争鸣;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技术化语境与审美的现代转型——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发生的现代性阐释[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2 丁尔苏;;前现代-现代转型的文学再现[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4期
3 王加人;;谈朱自清的《冬天》[J];绥化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4 刘燕;《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2期
5 章联;;论庞德意象派诗歌的渊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郑建青;;中国古典诗学与英美现代诗学的共鸣(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7 冯汉津;西方文学的现代性艺术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2期
8 王泰来;从善恶观看雨果作品中的现代性[J];国外文学;1985年03期
9 孙靖;自然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文化阐释[J];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殷明明;;《拉摩的侄儿》中的现代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炼;;因为“深”,,于是“新”——中日诗人对话的启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2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赵四;;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4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孙士觉;;越南古汉诗选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6 卜立德;;英国随笔与中国现代散文[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晖;撕裂:“现代性幽灵”之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潘盛;外国文学中的现代性转型[N];文艺报;2006年
3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强迪艺;说不尽的诗话[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刘文纪;罗婷与克里斯特瓦诗学研究[N];文艺报;2005年
6 杨乃乔邋钟厚涛;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王志耕 南开大学;遥远的圣灵[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孙歌;关于虚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李我;疼痛的抵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牛娜;从心灵步入理想国[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颖;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罗婷;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刘渊;德国早期浪漫派诗学研究:以弗·施莱格尔为代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卫东;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晓燕;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2 方文开;论霍桑的现代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樊建红;福斯特小说《霍华兹别墅》中伦纳德·巴斯特的异化[D];浙江大学;2006年
4 冯雪;关于《若菜集》现代性的考察[D];吉林大学;2007年
5 曹卫军;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的主题”的现代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苏丹;遮蔽与重现[D];南昌大学;2008年
7 赵晓霞;卡夫卡《城堡》中的对话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小玲;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现代性反思[D];贵州大学;2008年
9 张奇才;现代主义的先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丁礼宁;论新时期国内导演对易卜生戏剧作品的现代性诠释[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548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4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