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道德、政治——读伊格尔顿的《圣奥斯卡》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61.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幻象与真实——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幻象》[J];南方文坛;2001年06期
2 陈明华;浅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4 唐岫敏;悲剧与现代社会——读伊格尔顿新著《甜蜜的暴力》[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5 金元浦;最近我看的书[J];中关村;2004年06期
6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7 尤娟;;伊格尔顿在后现代时代的文化批判[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刘欣;;方法与洞见——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特征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龙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确立——论《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2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21世纪仍然在场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9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尤娟;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3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帅;伊格尔顿“重建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9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10 夏露;中文视野下的伊格尔顿[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9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4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