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小说中的新现实主义特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守仁;吴新云;;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亚兰;;“美国梦”的追寻与幻灭——安德森的《鸡蛋》主题评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许庆红;人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论英美文学自然主义的共同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吕红兰;《宠儿》的艺术形象与审美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王成峰;;复调小说中的新生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5 刘英瑾;安秋萍;;金钱捕获下未泯的天真——简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崔扬;;当欲望走到尽头——《嘉莉妹妹》与市场意识形态的诞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杜丽霞;狄金森的死亡情结与美学理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张德文;;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学特色及对美国黑人文学的贡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宫玉波;郝运慧;;尼采哲学视角下的亚哈船长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卢国荣;;薇拉·凯瑟拓荒小说之于生态环境的观照[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孟令娟;;论托尼·莫里森最新力作《慈悲》中的背叛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彭朦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消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3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曲鑫;加州底层者之梦[D];吉林大学;2011年
5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唐文;权力·死亡·荒诞[D];山东大学;2011年
8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9 徐湘荷;生态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史记;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评介与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闽井;论《小城畸人》对圣经故事的戏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国英;卡森·麦卡勒斯主要作品中的孤独主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亚男;德拉库拉[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阳;《仁慈》中人物自卑心理解读[D];河南大学;2011年
8 董彦;19、20世纪之交美国小说中的“纽约”[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郎琪杰;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青年文化”[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梁渊;论托尼·莫里林小说《最蓝的眼睛》和《仁慈》中的成长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守仁,吴新云;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竺柏岳;发乎情,止乎礼义──关于美国小说《廊桥遗梦》轰动效应的通信[J];艺术导刊;1996年05期
2 赵谦;;美国经典小说的结构主义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毛信德;美国社会与美国小说漫谈[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4 芮渝萍,范谊,刘春慧;中国“十五”期间美国小说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5 郑奕;;《独自和解》思想意蕴论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吴金兰;林静;李曦;;基督教对19世纪美国小说创作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陈研;;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超狗”形象[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李万钧;;简论《白鲸》——“这是最伟大的一部美国小说”[J];外国语言文学;1986年03期
9 张定铨;;《威兰》的矛盾意识及布朗对美国小说的贡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蒲若茜;饶們子;;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韩晓燕;;《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种族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洁;;从叛逆到妥协——用心理分析法解读霍尔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尔顿与贾宝玉精神世界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崔秀兰;苑光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嘉莉形象新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9·11后的美国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郝素玲;弗兰岑“纠正”了什么[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虞建华;归属感,民族意识和本土化[N];文汇报;2007年
4 夏子 编译;美国小说对“美国梦”的解读与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郝素玲;捕捉数字时代的堕落[N];东方早报;2008年
6 沈宁邋(美国);走上现实主义道路的美国悬疑小说[N];文艺报;2007年
7 作家 邱华栋;希腊裔美国人家族史诗[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傅小平;《白色城堡》奠定帕慕克风格[N];文学报;2006年
9 金进;一个文学伪命题[N];文学报;2005年
10 张子清;我观“华裔美国文学”[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9年
2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金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姗;文化视野下美国20世纪战争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8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9 张瑞红;快感与焦虑[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彦;19、20世纪之交美国小说中的“纽约”[D];吉林大学;2011年
2 廖晓妍;基于语料库对19、20世纪美国小说中虚拟语气的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3 祝小丁;作为长篇小说家的约翰·契弗[D];四川大学;2005年
4 蒋睿;抗战时期重庆美国小说翻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田宝梅;德莱塞的《金融家》与朱秀海的《乔家大院》商业伦理比较[D];山西大学;2008年
6 曹霞;《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荒原”[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婉s,
本文编号:2557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5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