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简论屠格涅夫《散文诗》的绘画特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红琼;;屠格涅夫《散文诗》在中国的百年流布——以翻译出版为视角[J];俄罗斯文艺;201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晓平;屠格涅夫和他的散文诗[J];名作欣赏;198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岭;屠格涅夫爱情小说的悲剧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3年02期
2 朱金顺;巴金和屠格涅夫[J];俄罗斯文艺;1983年05期
3 郑文波;屠格涅夫散文诗艺术特色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4 朱宪生;论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特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5 杨清容;屠格涅夫小说心理描写的特色[J];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03期
6 陆人豪;论屠格涅夫创作中的客观态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7 申家仁;不由自主的倾向——《父与子》的创作过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8 何云波;屠格涅夫爱情观的二律背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S1期
9 张占梅;略论屠格涅夫戏剧的历史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智量;屠格涅夫的“玛莎”简谈[J];名作欣赏;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创作——《前夜》、《父与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季甄馥;;瞿秋白《俄国文学史》的时代意义及其文学史观[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3 陈众议;;《堂吉诃德》在中国[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李辰民;;80—90年代俄罗斯的“契诃夫学”[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军;屠格涅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余育楠(广东省汕头市澄海永新小学);心灵的色彩依然鲜亮[N];中国教师报;2006年
3 杨琳桦;我爱过的小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韩星孩;对苦难者的挚爱[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顾文豪;文学是善的一种形式[N];文汇报;2011年
6 外文所 高莽;巴金和俄罗斯文学的情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俄罗斯)瓦·拉斯普京;致中国读者[N];光明日报;2005年
8 止庵;远去的俄罗斯灵焰[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陆建德;阅读文学的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魅力[N];解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邱运华;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3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4 邱静娟;继承与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宝平;论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与虚无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石志高;屠格涅夫与沈从文创作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敏;融会“东”“西”的俄罗斯诗哲[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桂荣;从《多余人》到《新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龙秀娟;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与虚无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刘富涛;论屠格涅夫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刘浩颖;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屠格涅夫作品中的景物描写[D];大连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陈苗苗;屠格涅夫及其创作中的贵族情结[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付传霖;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德伟;屠格涅夫与施笃姆诗化小说的特色比较[D];辽宁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2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7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