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泰戈尔:诺贝尔文学奖的交集与差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栾梅健;;面对历史纠结时的精准与老到——再论莫言《蛙》的文学贡献[J];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美衡;;民族书写视角的《秦腔》与《百年孤独》[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2 俞学雷;;中国式“大片”的五种文化“贫血症”[J];电影评介;2009年13期
3 范方俊;;威廉·福克纳“约克那帕塔法体系”小说与清教文化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杨辰翔;张征;;细品莫言作品《蛙》阐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5 姜杨;;《洪堡的礼物》文本的历史性解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张宝林;;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精神诉求[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7 韩斌育;;泰戈尔的东方传统与西方情结[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8 何乃英;;泰戈尔——熔东西文化于一炉的艺术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张燕;张宝林;;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精神诉求[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嵇敏;;《娇女》的“召唤-回应模式”及其黑人美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崇;通向完善之路[D];浙江大学;2006年
2 党云峰;中西生命英雄形象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3 宋小娟;泰戈尔女性思想嬗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丹;论V.S.奈保尔的游记文学[D];南京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英;;无情的文学[J];文学自由谈;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梅;;历史的契机 文化的融通——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因探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牛宏华;《吉檀迦利》符码破译[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03期
3 飘絮;;迷失的礼物──泰戈尔的《新月集》读后[J];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04期
4 刘静;;爱、诗歌、文学本质精神——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析论[J];黄河文学;2007年05期
5 刘建;《吉檀迦利》:泰戈尔的哲人绝唱[J];上海教育;2005年Z2期
6 徐坤;;泰戈尔与中国文人[J];南亚研究;1993年03期
7 十品;;触摸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话[J];散文诗;2006年21期
8 廖锡祥;;森林的热情歌手——泰戈尔[J];森林与人类;1994年06期
9 陈世荣;诗人的心迹—《吉檀迦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李希翎;生命的献歌——《泰戈尔诗选》赏读[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善洁;;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罗晓云;;手中的鸟——析莫里森《宠儿》中的环境描写[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魏建;;泰戈尔究竟怎样影响了郭沫若[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4 曹志明;郭丽萍;;大江健三郎与其初期作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王国富;;论《巴尔塔斯画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李唯中;;纳·迈哈富兹小说艺术的发展阶段[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7 刘浩;;“巴比特式”人物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10 周红;;加皮尔与《加皮尔百吟》——兼论对郭沫若的影响[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荆夏瀚邋关山;饱蘸激情的写作[N];山西日报;2008年
2 冯爱珍;快美的诗情 超卓的哲理[N];文艺报;2011年
3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学;捧起第一次的茉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诺贝尔文学奖[N];光明日报;2008年
5 余心岳;文明危难之际,坚信人性尊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杨振同;谁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耶利内克[N];深圳商报;2004年
7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站 孙晓敏 李玉东;发现表达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新符号[N];光明日报;2006年
8 王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N];文艺报;2008年
9 记者 蒲荔子;德女作家赫塔·米勒获诺贝尔文学奖[N];南方日报;2009年
10 王理行;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的悲哀[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传文;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裴氏翠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唐晓云;用自己的声音言说[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梁莉娟;对话、平衡与超越[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王玲;索尔·贝娄主要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受害特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鲁晓雁;隐含于启蒙批判中的对启蒙的延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金;2001-2009诺贝尔文学奖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朱s,
本文编号:2575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7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