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试论高丽朝赋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20-02-09 13:21
【摘要】:高丽朝的赋只有40多篇,但是它们在韩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高丽朝主要是通过《文选》、学习并改良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苏轼来接受中国的古赋、律赋和文赋的。对于高丽朝赋文学的研究不仅可以考辨韩国古代赋文学的外在特点、内在风格及其与中国赋的关联,更可以发现高丽文人的情思及独特的审美理想与特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勤毅;;论中西文人女性人体描写的审美特征[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2 吴松山;侯丽;;谈悲剧人物[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12期

3 张红梅;;试论克拉夫琴科《母亲的来信》之艺术魅力[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唐杨;;勾栏与圣殿——中西戏剧内在审美特征浅析[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5期

5 陈朝蓬;;雄壮精妙,万古流芳——P·B.雪莱《西风颂》解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5期

6 刘晶;;《白象似的群山》的女性主义书写[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7 刘海奋;;论马维尔玄学诗的审美特征 以《致他娇羞的女友》和《花园》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吴娱;;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刘澎;张晓鹏;;试论劳伦斯诗歌意象的审美特征[J];作家;2010年12期

10 周志宽;;试论印度民族主义诗歌的产生及其审美特征[J];南亚研究;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英;;二十世纪西方女性文学的审美特征[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张杰;;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张兰珍;;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刘士林;;文学批评的终结[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永祥;;二十世纪南半球诗圣——瓦列里·别列列申[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郑楚;;晋江籍菲华作家及其贡献[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于进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活动轨迹探源——《奇妙的工作》问世为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萧平;佩内洛普:她是那样卓尔不群[N];文学报;2009年

2 ;第四届海内外华语文学笔会举行[N];文学报;2009年

3 采访人 欧宏 瞿磊 本报记者;文学是最美的纽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本报评论员 郭凯;略萨的“抗争”精神仍在延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通讯员 王登博;王友明作品荣获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二等奖[N];临汾日报;2010年

6 宗笑飞;哲麦勒·黑托尼为反对遗忘而进行创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辛越;艾特玛托夫的追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张琼;洛奇:在经典和通俗之间游刃有余[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苏友贞;未适的新土[N];东方早报;2008年

10 王杨;中国作协外国文学系列讲座探讨西班牙语文学创作近况[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杉婵;朝鲜高丽朝假传体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金举;“自我实现”与“超越”的室生犀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征;西方语境中的纪伯伦文学创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谭惠娟;创新·融合·超越: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齐s,

本文编号:2577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77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4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