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契与20世纪现实主义论争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王中;论《啼笑因缘》的多重趣味组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许德;在传统与现代的天平上——试论《啼笑因缘》的叙事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朱红文;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文化理念[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8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丁亚平;;批评策略:对个性的坚持与贯彻——论郁达夫文学批评的价值世界[A];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景雷;;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8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世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种形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表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4 吉旭;辉煌与没落:俗文学长河与“十七年”文学[D];苏州大学;2001年
5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郎晓玲;“黑暗中的笑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维;;解构传统小说的“小说”——简析巴塞尔姆的小说《儿子手册》[J];学理论;2011年20期
2 关晓红;;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双重视角下的《巨人传》[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秦红丽;;他者对道林·格雷自我的塑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施筱萌;;“否定的辩证法”——谈阿多诺的《读巴尔扎克》[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5 史元辉;;诗意栖居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J];名作欣赏;2011年24期
6 潘洞庭;李异飞;;马修·阿诺德对其父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黎;西格斯与卢卡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单世联;“永远往上推石头”[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李浩;站在写作者的角度[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虞又铭;多维的棱镜[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媛;奥登早期诗歌中对整体性的追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霞;卢卡契现实主义文论的意义与影响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陈亮;碎片与整体的对抗[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姜慧玲;托马斯·哈代和菲利普·拉金诗歌中的英国本土意识[D];大连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陈玲亚;论《浮士德》的美学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波;永不过时的巴尔扎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菲;朴婉绪小说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8 黎霞;想象在灰堆上起舞[D];四川大学;2002年
9 韩美花;许莲顺的《蝴蝶》与梅里美的《塔芒戈》中的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龚陈婷;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1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8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