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自由时代的一声叹息——俄罗斯当代小说《无望的逃离》使命感浅论

发布时间:2020-03-18 13:50
【摘要】:如同俄罗斯民歌一样,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精神文化重要资源的俄罗斯文学曾经是一代代中国读者钟爱有佳的文学。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国力的衰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固有的情结。然而,与世界文学进程俱进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并没有出现式微的征像,在保存了使命感,良知,激情这些传统而又不朽的文学精神的同时,又在艺术形式上融入了相当前卫的现代性。 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解读,体察作者在创作中意图展现的社会生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的追问,对人性本质的关注。作品在形式上所作的开拓性创新,为俄罗斯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意的借鉴与经验。 长篇小说《无望的逃离》就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无望的逃离》是俄罗斯当代一部不无荒诞意味的家庭、情爱小说,但作家以一个中层知识分子的情爱旅程杂呈着都市人生众相,为读者营构了一幅生动鲜活的上个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心态裂变的云图。发出了对文化人灵魂的诘难。 与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先驱们一样,巴士马科夫逃离现实、躲避崇高或许是因为时代缺乏了理想、激情与希望。在20世纪末一个充满丑恶、苦难,而又以政治、经济强力为生存“发条”的时代,应该允许知识分子有软弱的权力。但它不应成为逃离的借口,更不能成为知识分子面对丑恶、苦难的惟一的声音。这是小说提供给读者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启示,也是小说中一种令人痛苦的温柔的特质,温暖的情感之所在。但与 WP=28 此同时,作家似乎又在告诉读者,知识分子失去人文关怀而膨胀负面人格时,会如何消耗掉真理与智能,又怎样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废墟。小说对当代知识分子人格的自毁与毁他的思考不能不引起作家对时下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极大关注。 《无望的逃离》是一部写实小说。作家波里亚科夫是1954年出生的当代俄罗斯作家,在俄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报》的现任主编,俄罗斯联邦作协副主席。他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代俄罗斯人面临的主要挑战  生存危机,并通过对俄罗斯文化精英层的知识分子在生存危机中的心灵裂变的描写逼真地展示了形形色色的灵魂。作者密切注视着俄罗斯社会巨变中人心的倾斜,情欲与物欲的放纵,善良品德的困顿,恶德秽行的张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触及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主题:当代俄罗斯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危机。作家在演奏当代俄国知识分子一曲曲心灵咏叹调的同时,也让读者从中看到了俄罗斯社会历史风貌、社会形态、精神气韵的曲折变迁,看到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的繁衍更替。 然而,小说与现实主义传统的血缘关系并不说明它艺术取向的保守和对现代小说所具备的先锋性的拒绝。相反,它在叙事模式、人物体系和创作技法上表现出相当的前卫性。其一,作家对生活现实自觉而富有成效的考察与体验超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定式。小说的叙事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情境组接方式,而是以中心人物在一个上午短短数个小时中跳跃而不无凌乱的思绪来推进和弥散情节,造成了当代生活景像的变幻迷离,让清晰的局部,透过主人公感觉的过滤造成整体意蕴的一定的朦w,性,从而更真实地表现出当代俄罗斯大都会的生活氛围与作家独特的感应。于是,闪烁跳跃的小说节奏同生活的现代情绪相谐相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浑融。其二,作家消解了传统现实主义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对单个主角命运线 WP=29 索的关注,而侧重于层面化人物群体生存状态的整体把握。作品对回归生活本真状态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读者可以发现作家对沉闷、琐碎的庸常生活的无奈,默认,甚至宽容,从而大大消解了作者的主观干预,显示出他试图与读者真诚、平等对话的意向。这不仅仅是创作方式的某种变革,重要的是这标志著作家对当代历史的新的文学卷入。其三,,小说的创作技法也是多样的。其中既有细节的真实,也有夸张与怪诞,既有意识的流动,也有多种色调的调侃、幽默和讽刺。大量假定性手段的运用使得评论界对作品有“怪诞现实主义”的称谓。小说中不时出现有性的描写,但并不低俗和小器,这也许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使然。 小说传统而又前卫,在现实主义的血脉中融入了作家跳跃而不无凌乱的思绪,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追求,俄罗斯文学厚重的传统精神依然在今日的小说中徜徉。作者在承认现实比历史进步的前提下,重新高扬俄罗斯文学的人文光芒,寻找人性的觉醒与回归。充分展现了作者在现实主义路径上新的追求与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风江;;俄罗斯谚语精粹[J];中学俄语;2011年01期

2 肖伊;;杰出的俄罗斯画家奥列格·叶列梅耶夫[J];上海艺术家;2011年03期

3 李良旭;;一把空了55年的椅子[J];幸福(悦读);2011年08期

4 乔倩然;;俄罗斯艺术风头正劲[J];艺术市场;2011年08期

5 ;俄罗斯套娃[J];基础教育;2006年04期

6 ;《当代小说》下半月刊征订启事[J];当代小说(下);2011年06期

7 蔡子强;;宴请俄罗斯总统[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8期

8 ;《当代小说》下半月刊征订启事[J];当代小说(下);2011年08期

9 罗山爱;;新武器让俄罗斯受尊重[J];晚报文萃;2011年19期

10 吕睿;;无处不在的普希金——感怀俄罗斯[J];杂文选刊(职场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晓梅;;一起跨国界的扣货案[A];中国律师2004年海商法研讨会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海商海事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许书豪;;柳德蜜拉·乌利茨卡娅笔下的女性典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凯兵;张永宏;;内蒙古口岸进口木材疫情调查与除害处理[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张纪淮;苏正军;王广河;关立友;;人工消雨综述[A];奥运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市场化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钱七虎;;俄罗斯地铁建设考察综述之一:俄罗斯地铁建设总情况及设计总要求[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7 侯德芳;俞国斌;刘君涵;;从“颜色革命”、“清算历史”看大国博弈[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蔡鸿生;;俄美公司与广州口岸——“俄罗斯夷船来广贸易”考略[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9 鄢泰宁;吴翔;季锋;张涛;;俄罗斯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MWD)及其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黑龙江省物资对外贸易公司大量供应俄罗斯超细粉末、钕铁硼高能磁铁和各种氟化物[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青;俄罗斯当代小说《一男一女》[N];文学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刘笑一;上实携五企业拓疆俄罗斯13亿美元再造“波罗的海明珠”[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3 周肇光 宗永平(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经济系);俄罗斯金融法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刘乾;俄罗斯:全世界的力量联合起来[N];财经时报;2005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臧文茜;俄罗斯通货膨胀“捉摸不定”[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6 莫斯科记者 穆东升;俄罗斯颁新法禁酒[N];法制日报;2005年

7 乔卫平;俄罗斯音乐之魂[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8 ;俄罗斯贸易壁垒[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9 LeonidOrlov;俄罗斯MP3机销情畅旺[N];民营经济报;2005年

10 俄商;俄罗斯皮革制品需求旺盛[N];民营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华;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崔晓娟;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毕洪业;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D];外交学院;2003年

5 庞大鹏;俄罗斯政治转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单春艳;俄罗斯教育发展对其国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7 庞昌伟;俄罗斯能源外交:理论与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黄永鹏;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金融工业集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昱岩;蒙俄和黑龙江矿产资源优势比较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玉;自由时代的一声叹息——俄罗斯当代小说《无望的逃离》使命感浅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琼;俄罗斯产落叶松锯材干燥特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刘文利;中俄石油合作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党建伟;冷战后俄罗斯国防科技体制转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王卫;俄罗斯社会变迁中人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王艺霖;从文化视角透析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余胜任;冷战后俄罗斯与中印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8 陈鸣鹤;俄罗斯查罗石玉的宝石矿物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芮夕明;论中俄石油合作的共同基础与制约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付耕南;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透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88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88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0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