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济慈诗学—消极感受力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02:46
【摘要】: 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散见于书信及诗歌中的关于诗歌理论的很多问题,例如,“消极感受力”的问题、“美即是真”的问题、想象力本体化的问题、诗人个性的问题、诗人与诗歌文化传统的问题、诗之真与哲学之真的问题、甚至还有文字与语言的颠覆意识问题,都是非常深刻的,对于他之后诗歌、文学、文化的走向也都有值得深刻研究的文化承接意义,本文正是想接着其他人继续去探讨“消极感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这一诗学范畴。本文是以“消极感受力”为一个核心范畴,以现代性转向为核心视角将济慈诗论的主要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审美与文化活动地系统阐发,将19世纪早期济慈的文论意识与20世纪现代文论的转向联系起来,探究文化深层的承接性与启发性,从中再来体会济慈的“消极感受力”、“诗人无个性”等的诗意论说所带来的文学本体论、主体论、文化论可能性转向的这种深层的“能力”意义,并进一步感悟济慈体文学本体之道的“道”损的本体追求,与其说他在塑造诗歌不如说诗歌在塑造他、设计他、改变他。“消极感受力”这一范畴“消极”的背后蕴涵着最大的“积极”,积极地体悟美、积极地探索追求文学的本体,谦卑地将自己主体中心主义的意识隐去,还艺术以艺术的美感,使文学本体论的转向成为可能;“消极”的背后将主体的探讨引向更加宽广的领域,使一元主体中心论得以解体,使主体间性等对话意识成为可能;“消极”是对一切造物最大的尊重,对生活、对人类文化最“积极”地体味与感恩意识;“消极”与“积极”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交相辉映,成就了济慈对诗学本体的诉求,成就了诗歌领域伟大转向的可能,成就了张力的对话。本文正是想从以上方面对济慈“消极感受力”的诗学范畴做以诗道本体的阐发。文章第一章介绍“消极感受力”所引起的文学本体论转向可能的出场,第二章阐述文学本体出场后相应的文学主体的状态与身份,第三章从大文化的角度阐释济慈美感的源泉与内容,第四章从中国哲学“道”本体的角度,对济慈“消极感受力”的诗道追寻加以本体地阐发,结语系统总结济慈“消极感受力”诗学范畴中“消极”与“积极”的张力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1.07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诚;论约翰·济慈的“消极感受力”[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9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89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