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边缘中的定位:《接骨师之女》中混杂身份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21 15:49
【摘要】: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坛最为卓越和高产的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作《喜福会》一经出版便受到来自评论界及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可以说她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华裔文坛的再次崛起。《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笔下第四部探讨大洋彼岸美国华裔移民母女间亲情关系的力作。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从祖母及母亲身上汲取了大量写作灵感和素材,融合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将不同文化背景下三代人之间的母女感情纠葛叙述得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本文旨在尝试性地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性主义理论对《接骨师之女》中华裔女性身份的建构过程进行解读。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种族文化“杂糅”视角及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支持下,论文从身份角度切入《接骨师之女》,深入剖析了华裔女性如何从文化、族裔、性别层面建构混杂的身份认同。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首先对谭恩美及其作品《接骨师之女》进行简要介绍,接着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该部作品所作的相关评论,最后阐述了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该部作品的可行性和意义。主体部分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解读以《接骨师之女》中女性为代表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历程。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作品中华裔母女身处异域对文化身份的诉求。中美殊异的文化身份立场直接导致了母女的主体性迷失,路玲的中国文化认同得不到回应,鲁丝的美国文化认同更是含有自欺欺人的意味。在美国强势文化的凝视下,文化身份诉求被赋予新的内涵,即解构固有的“文化多样性”认同模式,建构“文化差异”认同模式。中国文化积淀移植于美国土地,以路玲、鲁丝母女为代表的华裔女性所追求的是两种文化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杂糅文化身份。 第二章分析了作品中华裔母女对族裔身份进行的改写与重构。在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的俯视下,包括路玲、鲁丝母女在内的华裔美国人均经历了主流社会对其形象的刻板化塑造,而华裔“种族悲哀”情节促成的自我东方化倾向更强化了刻板化形象。然而,作为弱势族裔,华裔母女在因循刻板化塑造的同时无意识地映射出巴巴所说的“模拟”与“混杂”策略,即在不断重复的差异中从某种意义上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但这里的颠覆并不意味着颠倒强势和弱势,而是建构超越二元对立的杂糅族裔身份。 第三章解读了在后殖民语境中以宝姨、路玲、鲁丝母女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及华裔美国女性对女性主体身份的寻求。身处于强势与弱势种族、文化夹缝之间,华裔女性的身份危机折射在种族、文化、父权制俯视下的多重边缘。但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所反映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并不是凌驾于男性之上的,母女三代由身份的“缺席”到被“他者化”再到主体性的发声一系列艰难境遇使她们对男性特质及女性特质融合的和谐关系有着更为真切的渴求,这正是伍尔夫“双性同体”理想的体现。 最后,本文得出如下结论,谭恩美独特的华裔身份使她笔下描述华族母女亲情关系的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母女间真挚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会跨越文化、种族因素等一切鸿沟。通过使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种族文化“杂糅”视角及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解读《接骨师之女》,借以展现宝姨、路玲、鲁丝为代表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离不开文化、族裔、性别因素。她们的历程颇具代表性。因此,华裔女性在后殖民语境下的混杂身份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历史历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津英;;亚欧会议: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J];中国美术馆;2005年07期

2 何学娟;;濒危语言与文化多样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4期

3 刘亚玫;傅华;;文化全球化:文化共融与发展的历史契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蓝叶欣;;英汉隐喻差异对比[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戴健;;“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法兰西学院艺术院文化对话”在桂林举办[J];美术观察;2008年12期

6 马波;;文化多样性、发展权与知识产权[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徐稳;;文化多样性的道德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杜丽萍;;从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来看中西文化差异[J];陕西教育(高教);2010年03期

9 娜仁图雅;;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法律保护的紧迫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杨宴君;;从大理白族“绕三灵”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J];大理文化;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郭佩惠;;论文化多样性与和谐文化[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房广顺;;国际关系视角下的文化多样性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覃敬念;;喀斯特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建设初探——以贵州省荔波县生态文化建设为个案[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徐家林;;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由——兼论人文发展的文化观[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王锦秀;高天刚;傅德志;;草■(酒■)的演变-兼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刘刚;;从空格人服饰所见西双版纳的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阙疑——由西双版纳的事例说起[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A];2006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论文集[C];2006年

9 金冠军;郑涵;;传媒市场竞争与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命运——以亚洲传媒发展为个案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10 ;媒介环境、政策与文化多样性[A];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仲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N];人民日报;2002年

2 徐涟;中法论坛共商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丁子 杨少波;“富有创造性的DNA”[N];人民日报;2005年

4 余秋雨;全世界的新课本[N];解放日报;2010年

5 周济;中华文化多样性与科技进步[N];福建日报;2005年

6 杨骏;文化多样性 挑战全球化[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世界需要文化多样性[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孙燕;文化多样性能促进世界和谐[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 莫尼尔·布切纳吉;保护文化多样性需要合作[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武汉大学法学院 马冉;贸易与文化多样性的协调[N];人民法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家林;“人文发展”的维度及其评价[D];复旦大学;2006年

2 张布和;建设和谐文化视角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徐柯健;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及发展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张晓辉;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陈至发;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协同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史晨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D];清华大学;2008年

9 翟晶;边缘世界[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鲜;中国古代的“和”、“同”观与当代文化多样性问题[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晶姝;边缘中的定位:《接骨师之女》中混杂身份的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春常;欧盟一体化视域中的文化多样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宝燕园;中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陈坤;文化权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李静;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及其启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国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吴祠珍;美国职业指导文化取向的革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尹华;跨文化交际中的口译与文化多样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吴燕;论文化多样性对口译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93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93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1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