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济慈的生死哲学观

发布时间:2020-03-22 20:03
【摘要】: 济慈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此时英国诗歌领域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中国学者王佐良先生指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这一分析精辟、透彻,充分肯定了济慈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此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济慈的生死哲学观。济慈的生死哲学观具体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生命的珍惜与赞美、死亡是新旧交替的过程和济慈的自由人生观。济慈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自然的生物都是济慈寄予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的主体,通过品读济慈的自然抒情诗,我们可以洞察诗人内心对生命的珍惜与赞美之情,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美和与命运作斗争的力量。同时,从大自然生物的生死荣枯以及社会事物更替现象中,诗人也懂得了死亡并不可怕,而是一种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诗人从苦难中深刻体会到自由和民主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因此,自由、民主也是诗人毕生的追求。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诗人济慈的生死哲学在文本中的具体阐释。这里的文本主要指济慈的书信和诗歌,济慈在诗歌和写给朋友们与弟弟妹妹的书信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人们通过阅读他的这些文本,也能洞悉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的灵魂进行交流。第三章,接着论述了诗人济慈生死哲学形成的原因和济慈文学艺术的进步与完善。济慈的生死哲学是在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些背景复杂,给予了济慈深刻的影响,不仅促使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生死哲学,还促使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进步与完善。 济慈生命短暂,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滑而过,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对济慈生死哲学的研究与阐述有助于读者们能在更深的层面上去了解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去了解这个时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坦;;诗情与诗意间的裂痕——评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一点瑕疵[J];龙岩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潘利锋;廖海燕;;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主义诗歌——略论华兹华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刘国清;;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J];文艺争鸣;2012年07期

4 王艺霖;;鸟,诗歌中的精灵——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精灵[J];大众文艺;2015年20期

5 李敏;;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生态关怀[J];语文学刊;2013年02期

6 金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与生态整体观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钟峻;;从“朦胧”到“觉醒”——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态意识的哲学意蕴[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武传术;权衡利弊,讲究得益[J];江苏教育;1999年03期

9 张晓雪;;这,还不够……[J];读者(原创版);2016年10期

10 黄少波;;以“润文化”为核心培养有涵养的学生[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菊玲;袁文娟;;虚拟与真实交织:从虚构运动和虚构静止看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世界[A];认知诗学2014年第1辑[C];2014年

2 余文静;;慷慨的悲歌,刚健的风骨[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四卷)[C];2015年

3 王伊林;;夏多布里昂早期政治思想探微——从《试论古今革命》入手[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六卷)[C];2017年

4 孙玉石;;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下)——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A];郭沫若研究(第四辑)[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孟繁华;染君:最后的浪漫主义诗人[N];文艺报;2004年

2 王骏骥;郭沫若从浪漫主义诗人到革命先驱[N];北京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郝日虹;创建世界文学史的中国化书写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方汉文;将中国文学写入世界文学史[N];苏州日报;2015年

5 吉狄马加;诗性的生命状态[N];中华读书报;2016年

6 吉狄马加;诗性的生命状态[N];文艺报;2016年

7 唐宝民;跨越辉煌的文学图景[N];新华书目报;2016年

8 本报记者 姚晓丹;诗歌拒绝自我封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9 华东师范大学 殷国明;争夺“世界”话语权的战斗怎样和解?[N];社会科学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龙瑞翠;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交融式”宗教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彦旭;“我—它”与“我—你”[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靓;济慈的生死哲学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靓;济慈的生死哲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朔镔;中国“世界文学史”写作的滥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楠;和谐的自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崔桂英;“大自然的歌手”与“大自然的崇拜者”[D];延边大学;2005年

6 孙静;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孤独境界[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徐立钱;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世界文学史编写[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冯春艳;T.S.艾略特与浪漫主义[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9 欧阳静;约翰·济慈的死亡观[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10 孙阁;华兹华斯诗学在中国[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595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95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d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