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莱希特的艺术观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516;J80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亚萍;詹丹;;论《红楼梦》的自我阐释[J];红楼梦学刊;2011年04期
2 史晓丽;;僵化中的突围——简议话剧《寻找李大钊》的间离效果[J];大舞台;2011年07期
3 周洋洋;;《四川好人》里的“间离计”——浅析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技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4 隗芾;;潮剧要发展,需要深加工[J];广东艺术;2010年03期
5 陈墨;;电影作者黄建新[J];当代电影;2011年07期
6 周雨蕾;;戏与梦交织的人生——电影《黑天鹅》与舞剧《天鹅湖》对比浅析[J];山花;2011年14期
7 张德明;;《暴风雨》:荒岛时空体的文化叙事功能[J];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8 李松;;“样板戏”观众的角色认同[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9 邵志华;;文化回返影响观照下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互动[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高沁;;谁是罗慕路斯?——浅议1992年林兆华版话剧《罗慕路斯大帝》中的人偶同台表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徐大军;;谈昆剧《张协状元》的戏乐精神[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2 王璇;;善良又世故的中国人——看《张协状元》中的“鬼神”形象[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3 顾天高;;相隔千年的情理补缺——评永嘉昆曲《张协状元》的时代沟通[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4 刘思;;布莱希特戏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宪;永远的布莱希特[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胡俊杰 李治安;《武林外传》:“小众”定位折服“大众”[N];中国电影报;2006年
3 李宁;电影演员:第七种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孙惠柱;社区文化考量城市生活质量[N];文汇报;2007年
5 赵武平;复杂的或许最简单[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本版编辑邋何西来 崔道怡 牛玉秋 石一宁 吴昒 贺绍俊;黎化长篇小说《江海祭》评论专辑[N];文艺报;2008年
7 路卡;《秘密炸弹》心魔要靠善心驱[N];安徽经济报;2006年
8 康慨;美国小子赢得龚古尔奖[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N];解放日报;2008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沈木槿;品园:回归精神的故乡[N];财经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雅琳;从“间离效果”看品特戏剧中非现实的现实性[D];复旦大学;2010年
2 熊毅;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潘薇;剧场里的毕加索[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4 卢炜;从辩证到综合[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兟;“戴着枷锁舞蹈”——中国画创作中的戏剧“间离效果”[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2 何丹丹;论布莱希特的艺术观[D];武汉大学;2005年
3 叶长海;叙事剧编剧技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4 申民;《小城风光》折射出的别样“风光”——戏剧模式的文化观照[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艾志华;爱德华·阿尔比戏剧中的布氏间离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董文良;动画片的审美叙事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付悦;从翻译审美陌生化原则论徐志摩译哈代诗歌的翻译艺术[D];湘潭大学;2008年
8 高华;试论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叙事[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9 姜慧;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美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顾玲;解构《蝴蝶夫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4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3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