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叙述声音的权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的作品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建平;金烁锋;;“骨”之意象解读——对伍慧明小说《骨》的主题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吴冰洁;;边缘对中心的挑战与融合——白先勇短篇小说人物形象之文化解读[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3 赵磊岩;;张爱玲与谭恩美作品中母亲形象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谭岸青;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李素萍;;她们自己的声音——对《喜福会》与《灶神之妻》中母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龚莉红;;文化的冲突 血脉的融合——《灶神之妻》的文化解读[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01期
7 陈捷;试析《孙行者》中的阿新形象[J];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2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4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婧洁;论赵健秀作品中对华裔男性刻板形象的解构与华裔男性主体意识的重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滕毅;日暮乡关何处是——美国华裔文学形象的变迁和汤亭亭的努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永;论任碧莲重新定义“美国身份”的文化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燕;跨越边界—王颖电影研究[D];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
5 李立平;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D];华侨大学;2005年
6 乔艳;美籍华人·华裔美国人·典型的美国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小彤;从叙事及文化差异解析《女勇士》和《喜福会》[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陈绪泉;文化体验与新移民命运[D];汕头大学;2005年
9 范先明;熔炉文化与马赛克文化[D];四川大学;2005年
10 王丹红;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建构:对谭恩美作品中母女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动态[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1期
2 冯亦代;;谭恩美与《喜福会》[J];读书;1993年05期
3 殷国明;;历史的追寻 记忆的重建——评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创作[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4 冯亦代;;美国华裔作家与“第一次浪潮”[J];读书;1993年04期
5 张向华;从透视美国华人社会的角度看话剧《喜福会》[J];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6 娜捷;看《喜福会》需三思[J];电影评介;1994年03期
7 严敏;这一年在北美——华裔导演演员火力旺![J];电影评介;1994年Z1期
8 伯纳德·温劳布;王颖:闯荡好莱坞[J];国际人才交流;1994年09期
9 陈旋波;西方典律的瓦解与美国华人文学[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黄耀华;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视角和方法——访饶們子教授[J];华文文学;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2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3 古榕;谭恩美的喜与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伯瑞克·萨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女性形象[N];中国妇女报;2002年
5 马航飞;美国华裔文学:旧矛盾与新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陶洁;作外国通俗文学研究的开路先锋[N];光明日报;2002年
7 张子清;华美文学的界定与现状[N];文学报;2002年
8 张子清;我同时是一个中国人[N];文艺报;2002年
9 李侠;《接骨师的女儿》[N];文艺报;2002年
10 邓齐平;海外华人文学显示出独特魅力[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2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小燕;冲突与融合——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2 马惠琴;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D];西北大学;2002年
3 何亚莉;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谭岸青;女性权威叙事的范式[D];暨南大学;2003年
5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6 郭冬玲;刻板印象的反叛:评谭恩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曾艳平;女性书写与女性自传[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艳华;中国传承的重新定位——《灶神之妻》后殖民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9 刘淑芝;陌生人回家——对《喜福会》中人物身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丁敏;从马克·吐温到塞林格到谭恩美的土语传统[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37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3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