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凝视”和“看不见性”的悖论:白人话语权力下的《看不见的人》

发布时间:2020-04-25 14:42
【摘要】: 这篇论文探讨了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如何呈现“凝视”与“看不见性”这一悖论。本文运用福科的“凝视”和话语权力理论来阐释这部小说,尤其是艾里森对“看不见性”的寓言式的描述。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主人公之所以成为“隐形人”,是因为白人话语无处不在,并且规训着受支配的个体,使他们失去了主体性。笔者认为,由于“凝视”作为一种监视工具无处不在,因此,这种“看不见性”也无处不在。但是,“凝视”要求被凝视的对象能够被看见,而主人公却是“看不见的人”。因此,“凝视”和“看不见”的悖论就产生了。 艾里森的小说使用“看不见性”来描述那些被种族化了的主体在白人主导的话语之下,对“被承认”以及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进行的抗争。笔者认为,白人运用教育、媒体和监视性工具,使这种抗争无果而终。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凝视”和“看不见”的悖论,即主人公怎么能在被“凝视”的情况下却是“看不见的人”。笔者认为,主人公原先具有一种主观能动性,但这种主体性肯定同既定白人话语相冲突,因此这种主体性必然被主宰的白人话语所规训,从而失去了主体性而变成“看不见的人”。这篇论文创造性地把研究重点放在有效地分析“看不见性”这一单个主题上,并试图论证弱视群体如何在主流话语的主宰下变为“看不见”的。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建仓;《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蕴探寻[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张丽华;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眼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罗选民;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本文编号:2640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40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