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德莱塞笔下破碎的“美国梦”及其悲剧审美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22 10:00
【摘要】: “美国梦”不仅是美国社会特有的文化母题,,同样也是美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深刻表现了这一母题,而德莱塞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位。 选题意义:本文较为全面地考察了美国文化与美国文学的中的“美国梦”母题;以德莱塞的五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梳理、描述破碎的“美国梦”在其作品中三种主要的表现类型;在文学史上试图对德莱塞进行重新定位,指明他在广度上是表现破碎的“美国梦”的第一人;由德莱塞笔下破碎的“美国梦”上升至悲剧审美意义的认识,说明它既是社会悲剧、也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并且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悲剧。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以及文本细读批评方法,并综合运用美国学、社会学、母题学及后现代文化理论等描述破碎的“美国梦”并深入分析导致这种悲剧的深层原因。 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描述、分析德莱塞笔下破碎的“美国梦”: 第一部分以《嘉莉妹妹》、《珍妮姑娘》与《美国的悲剧》为研究对象,分析底层人物破碎的“美国梦”,分成个人奋斗者破碎的“美国梦”、逆来顺受者破碎的“美国梦”、爱情奉献者破碎的“美国梦”与被异化者破碎的“美国梦”四种类型。并指出极度的物欲与情欲享乐、对命运的逆来顺受,“美国梦”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异化等因素是导致人物“美国梦”破碎的原因。 第二部分以《“天才”》为研究对象分析艺术家破碎的“美国梦”,尤金破碎的“美国梦”包括对理想美的追求与破灭,艺术生涯的毁灭以及对物质财富追求的失败,本文指出物质享受与艺术追求的不可调和性是导致艺术家破碎的“美国梦”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以《堡垒》为研究对象分析清教徒破碎的“美国梦”。清教徒在婚姻与早期事业上实现的“美国梦”,也有破碎的“美国梦”,其破碎“美国梦”主要表现在信仰的破碎,而信仰的破碎源于他晚年事业的失败以及儿女的背叛。清教徒的“美国梦”是最原始的与清教精神密切相关的“美国梦”,但由于现代工业社会张扬的是拜金主义与物质享乐,使这个梦想的社会支撑消失了,所以造成了苏伦的悲剧。 第四部分分析破碎的“美国梦”的悲剧审美意义,指出破碎的“美国梦”属于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三种类型。而其中,社会悲剧起着主导作用。不论是命运悲剧、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在悲剧作品中都是不可截然区分的。造成悲剧的苦难根源在于人生存的有限性。人生有限却追求无限;人追求无限却依旧有限,受限于形而下之肉身与有限的外在现实。这种人生存的悖论性就是一种普遍的悲剧性。 综上所述,本文以破碎的“美国梦”为线索,分析德莱塞五部作品中的“美国梦”主题,并揭示了在破碎的“美国梦”背后所深藏的社会的、时代的、个性的、命定的、人性的原因。在美国文学史上,表现破碎的“美国梦”作家不止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杰克·伦敦、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约翰·斯坦贝克、爱德华·阿尔比、及阿瑟·米勒等等,但相比而言,德莱塞是同时代作家在广度上表现各种类型的“美国梦”的第一人。德莱塞受巴尔扎克的影响更多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的表现社会所造成的破碎的“美国梦”。“美国梦”不仅仅是文学母题,更是文化母题,归根到底是人类的梦想之一,它是人类自由梦、家园梦、乐园梦等。“美国梦”大多以破碎为结局,但是他们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由、理想、幸福的不懈追求和抗争精神,以及一种惨重的失败和失败后的教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鹏娇;;从《美国的悲剧》看德莱塞的现实主义[J];中国文艺家;2019年01期

2 王鑫;;探析《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实现与幻灭[J];芒种;2014年15期

3 史立英;张润;;19、20世纪转折时期的美国社会——读德莱塞的《嘉莉妹妹》[J];飞天;2010年10期

4 孙宁;张婷;;德莱塞《嘉莉妹妹》的主题及人物特色解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21期

5 王孟;;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哲学沉思[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6 叶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悲剧[J];美文(下半月);2007年11期

7 官雪梅;;从《嘉莉妹妹》看“上帝之死”对德莱塞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S2期

8 赵霞;;《美国的悲剧》的主题及创作手法研究[J];名作欣赏;2011年35期

9 刘汝举;;德莱塞长篇小说《嘉莉妹妹》评析[J];芒种;2012年24期

10 苏岩;;人的悲剧:关于德莱塞的文学创作主题[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开红;;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幻灭——评嘉莉的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余梅娴;;从妖妇到新女性——试析嘉莉形象之变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崔秀兰;苑光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嘉莉形象新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红;;“文献”小说——《嘉莉妹妹》[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背向救渡,转身离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兰守亭;德莱塞:美国文学的《最后一位巨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程征;德莱塞:为美国照相的记者[N];中华新闻报;2005年

4 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嵇绍玉;“兴会”在传统书法中的审美意义[N];中国文化报;2017年

5 孙振玉 山东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天人分化的审美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黄式宪;草根文化与“丑角儿”的审美意义[N];文艺报;2004年

7 周力军;生活永远是美好的[N];中国审计报;2004年

8 舒时;金融危机并不会让欧元取代美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明丽;美国文学发展驱动力中的新闻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2 周彦华;“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晶;德莱塞笔下破碎的“美国梦”及其悲剧审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永辉;[D];郑州大学;2002年

3 景霞;论德莱塞的社会悲剧——《嘉莉妹妹》[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博京;从德莱塞的三部作品中解读破碎的美国梦[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海燕;论德莱塞小说的城市意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熔博;山西翼城浑身板传承的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7 吴婉洁;一个人的电影[D];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

8 张跃菊;论德莱塞小说中的住宅意象[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9 嵇昊;《堡垒》中宗教的功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10 杨丽丽;在漠然的世界中挣扎的男人和女人[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5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75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5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