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德伯家的苔丝》的哥特世界

发布时间:2020-05-27 20:13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被公认为托马斯·哈代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托马斯·哈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小说自发表以来,深受各国读者青睐,自然也成为评论家和学者们的“宠儿”,对其评价浩如烟海,但却视角不同、方法迥异。本文在对《德伯家的苔丝》的批评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旨: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哥特”艺术元素,通过对小说中的“哥特”元素的深入分析、探究,探讨其对小说美学价值的提升、深化,和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强化作用。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 引论部分简要介绍托马斯·哈代的生平,《德伯家的苔丝》的内容梗概,概述《德伯家的苔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旨: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哥特”手法的运用,以及“哥特”手法对小说审美价值、意义的提升、拓展,和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强化作用。 第一章主要介绍“哥特”文学的渊源、演变及其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从小说背景设置和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安排和叙事方式方面分析“哥特”元素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哥特”元素的巧妙运用和创新。 第三章主要研究“哥特”手法在小说美学价值和主题表达方面的升华和强化作用:借助于“哥特”手法,传达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加深了作品的悲剧内涵,实现并提升了悲剧震撼而“壮美”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提升社会道德,净化人类心灵的审美教育功能。同时,“哥特”手法也加强了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强化作用:深刻展示了哈代痛苦、矛盾的世界观,即:向善进化论;女性与父权制对立与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折射出哈代进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对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对人类活动的价值意义、人性、伦理道德责任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殷切关注和深度思考。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把“哥特”元素融入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之中。但是哈代决不是利用“哥特”元素去追求刺激效应;相反,借助“哥特”元素,尤其是“哥特”精神特有的心理探索和社会关注,哈代剖析了痛苦、恐怖的人类心理活动,阐明了他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悲观和不可知的态度。而且,“哥特”元素使小说获得了“壮美”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情感宣泄和道德净化的审美教育功能,促使人们不断进行自我观照和反思,进而培养一种自由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并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再者,“哥特”元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折射出哈代痛苦、矛盾的进化向善论思想,他对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伦理、道德责任和人生意义的人道主义关注和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苏耕欣;压迫与保护、对立与依赖——评哥特小说中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张云军;英国文学中的哥特式因素与哥特式小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鹏;从故土意识把脉哈代的悲观主义走向[J];南都学坛;2005年03期

4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5 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6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7 王桂琴;;1980—2004年国内哈代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6期

8 蒲若茜;;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684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84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