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和迪克病态自恋精神分析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柏苗苗;;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狂欢化精神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戴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远大前程》与《伟大的盖茨比》之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 宋庆福;;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圣经元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原亚楠;;自由的抉择,虚无的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存在主义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杨颖;;菲茨杰拉德作品中反映的情感历程探究[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6 刘雯;;二元对立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体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刘瑞卿;;《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两位男性角色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8 杨欢欢;;《乞力马扎罗的雪》主人公的虚拟与现实的影射研究[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9 夏古华;李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主人公黛西多重个性特征探析[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10 刘媛媛;;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20世纪初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白劲鹏;;可怕的对称——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次人物关系[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叶新;;A.斯科特·伯格和《天才的编辑》——《天才的编辑》的创作、出版和传播[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4 谢园坤;;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解读《大人物盖茨比》[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5 魏龙泉;;名作家心中“我们的共同父母”——著名美国编辑家皮金斯[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6 周晓芳;;从盖茨比的失败看美国梦的衰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聂震宁;;培育出版的精神[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8 甘惠侨;;从《冬天的梦》中的矛盾因素看德克斯特的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封虹虹;;社会的局外人——谈盖茨比的边缘性(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埃·罗布莱斯;沈大力;陈明远;;《棠棣之花》法译本序言[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黄昱宁;推开菲茨杰拉德之门[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赵松;缓期执行的崩溃[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庄北宁;“特工门”调查结局将揭晓 两要员若受起诉,白宫必震动[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王薇;切尼又涉美“特工门”事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记者 康慨;美国怨妇战胜比利时美女,赢得龚古尔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郭红;有一种创伤叫成长[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韩曙;独立检察官想让切尼出庭作证[N];法制日报;2006年
8 王凡;学生杜撰文字媒体盲目引用[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刘子;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N];天水日报;2006年
10 心文;COX-2抑制剂:“罪”在基因?[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玲;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宝峰;论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金钱女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3 吴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悖论式拯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孙章萍;美国梦的破灭[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冬梅;菲茨杰拉德与他的“美国梦”[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陈喜华;盖茨比和迪克病态自恋精神分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弓丽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与写作技巧[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8 占英;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的迷惘性[D];暨南大学;2010年
9 江艳妍;菲茨杰拉德对传统男性气质的矛盾心理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85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8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