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黎明之宅》中寻找道教生态智慧之光

发布时间:2020-05-29 04:28
【摘要】: 本论文是以美国印第安作家史考特莫曼戴的著名小说《黎明之宅》为例证,采用中国传统道教的思想体系做框架,找寻小说中闪现的道教智慧,从而得出这两种不同的体系对于自然的认知态度上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生态世界观和道德观。这种态度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并应用到当代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里面,来减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最终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受益。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虽不如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显赫,但是也有其巨大的贡献,道教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崇拜。基于这些思想从而提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生态伦理思想。而这些思想竟然和美国的印第安人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本论文就是要从这本小说中把符合这些思想的信息都挖掘分析进而论证他们的相似之处。 美国本土作家史考特莫曼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著名小说“黎明之宅”,讲述了一个来自印第安部落的主人公,在经历了战争后,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后又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失语,酗酒,迷失自我,最后重新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和部落,找寻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故事。本文在对整个故事娓娓道来的同时,流露出印第安对自然的尊重,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点,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与道家思想及其相像的印第安人文化中对自然的观点,将小说中闪现的智慧放在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框架下予以分析说明, 第一章是关于两种思想体系的起源问题,道教和本书中都提到了神话对各自文化的重要影响,道教有很多仙人道士的神话传说,而印第安文化又有很多有关动物的神奇口述故事,而且两者都相信生命是轮回的,自然万物像圆圈一样是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 第二章是关于生态自然观,提出了“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而这三个方面正是道教生态学就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思想:而在这部小说印第安人对这三个道教提出的思想却都找到了相对应的描述和例证。 第三章是关于生态道德观方面的阐述,依据的思想是人人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物物平等的(从以前的“人类中心主义”到“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深层生态学”,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界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具有同等的价值和平等的权利,认为人与生物以及自然界的所有因素处于同一的整体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这种新的生态理念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和认同)平等思想,在《黎明之宅》中,印第安人那种以自然界的动物自喻,以及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精神无不透漏着他们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高尚生态思想。 在这种思想中,特别是以生命伦理为特征,而且道教的“生命”不仅仅是指人的生命,还包括动物,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包含伦理关怀、处世原则、人生境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提出“物物平等”的道德认知,倡导“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怀,并且还建立“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德准则,从而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而本篇小说《黎明之宅》也从头到尾都渗透的印第安人对自然的热爱,把自己当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其中大量的对原住地美好自然景观的描写,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动描绘,和道教的生态思想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令人惊叹。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道家生态智慧的精髓,始终贯穿于印第安的文学作品《黎明之宅》中的生态伦理学,从而了解到中国的道教和印第安文化的知识体系有所交叉有所相似,而这些交叉之处则呈现出很强的现代生态意义。同时这种对自然并无索取无功利心的态度在今天的工业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对于中国,在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本文的选题也有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庆红;人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论英美文学自然主义的共同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刘英瑾;安秋萍;;金钱捕获下未泯的天真——简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崔扬;;当欲望走到尽头——《嘉莉妹妹》与市场意识形态的诞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杜丽霞;狄金森的死亡情结与美学理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张德文;;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学特色及对美国黑人文学的贡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刘国红;周静;;教育理念的嬗变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宫玉波;郝运慧;;尼采哲学视角下的亚哈船长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韦华;;创造生活的幻觉——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9 刘宏;;19世纪美国文学基督和上帝形象的变异与超验主义[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10 杨敏;;对话:ICDE质量评审的实施策略——对话理论视野下ICDE对上海电大质量评审的行动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峰林;;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思考[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3 彭朦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消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6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曲鑫;加州底层者之梦[D];吉林大学;2011年

8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庆敖;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海荣;初中写作对话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浩;对法汉语教学中建构性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刘亚男;德拉库拉[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苏斌;差异教学理念下的网络合作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文文;论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及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6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86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3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