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20-06-07 08:52
【摘要】: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一生创作颇丰,共有六部长篇小说、一部传记、30多篇短篇小说,而且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文章的引言部分是对盖斯凯尔夫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国内对盖斯凯尔夫人小说的研究寥寥,仅仅出现数篇论文和两篇硕士论文;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国,尤指的是英国,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对盖氏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特别是对作品的内容研究,专著层出不穷。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涉及的生活面很广阔,这对其小说的综合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篇论文则是从伦理思想的角度解读盖氏的小说,认为贯穿小说的是爱的主题,善为伦理思想的核心。本篇论文分析了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所突出的必然之善与偶然之恶的关系,同时追溯了女作家伦理思想的来源,并对其在小说中所展示的伦理观进行了评价。以期为盖斯凯尔夫人小说的研究注入一些新的东西。 第一章 着重分析了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爱。从夫妻之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恋人之爱以及扩展式家庭成员之爱到普天下人皆兄弟的博爱,女作家通过小说展示了一幅爱的伦理图谱。爱是其小说伦理之主题,盖斯凯尔夫人看到了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道德对人性的戕害,从圣经中寻求解决的办法,用人与人之间的爱的联系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但本文认为用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来化解阶级矛盾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 第二章 论述了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善与恶的辩证关系。盖斯凯尔夫人不相信“原罪说”,她认为人有善恶两种本性,但同时强调人性之善、人心向善的一面,故小说的人物形象都是好人,没有绝对的坏人。她认为勇敢、仁慈、宽容、有理性、利他精神这些符合基督教伦理思想的美德就是善;相反不符合基督教伦理思想的诸如奸淫、撒谎、杀人、伪善等都是恶。她认为凭着主体自己的道德力量、对恶行的反省,恶最终能通过救赎转化为善,善必然战胜恶。 第三章 阐释了盖斯凯尔夫人在小说中所提出的实现道德之路。要想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就需要从小进行道德教育,并且掌握知识,具有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美丽;;国内盖斯凯尔夫人研究综述[J];山花;2014年12期

2 杜娟;杜艳春;;盖斯凯尔夫人笔下的女性形象解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程慧静;刘立峰;;盖斯凯尔夫人创作的现实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胡亦乐;;试论盖斯凯尔夫人笔下的妇女形象[J];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04期

5 黄伟珍;;《妻子和女儿》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姐妹情谊”[J];长城;2010年10期

6 周晶;;浅析盖斯凯尔夫人的《南方与北方》中的双性同体意识[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年04期

7 齐欢;;从人物玛格丽特分析盖斯凯尔夫人的女性觉醒[J];青年文学家;2018年23期

8 王秋荣;丁子春;;无产者战斗的画卷——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9 宁;;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复活”[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10 窦琳;;解读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的女性主义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潘小松;写小说的盖斯凯尔夫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芳;论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伦理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yN呐;盖斯凯尔夫人小说新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玉云;张爱玲与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灰姑娘”的比较[D];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

4 韩萨日娜;矛盾与和谐—盖斯凯尔夫人与她的作品《玛丽巴顿》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王小曼;论盖斯凯尔夫人中短篇小说中的单身女性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徐广林;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南方与北方》中生态意识的觉醒[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于东艳;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劳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爽;盖斯凯尔夫人的工业小说——论《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杨亚敏;盖斯凯尔夫人小说《露丝》的女性主义伦理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付卓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玛丽·巴顿》中的工人阶级女性形象[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1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01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2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