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性别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6:03
【摘要】: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既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散文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他对各种语言的现代诗歌(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并由于其诗歌成就巨大,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其诗歌理论、意象、爱尔兰背景、象征、美学样式、爱情-哲学-政治诗歌等等,均被文学评论家们反复提及。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叶芝的研究深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性别意识领域。然而这种研究尚存在种种欠缺,且著述寥寥。就国外来看,目前对叶芝的性别意识还缺乏整体的把握,属阶段性的基础研究而无全面的论述;而且对叶芝的性别意识所体现的社会表征系统和文学文本缺乏具体、历史的梳理,对其深层的心理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就国内来看,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开发阶段。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叶芝诗歌的整体把握,首先对其社会存在的“表征”系统进行考察和清理,即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辨析叶芝的性别意识如何在诗歌文本的各种构成要素中得到显现,以及这些文本在何种层面上与社会文化系统共谋或者叛逆出位的,由此系统地揭示出叶芝诗歌文本与性别意识的共谋关系,并进而从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叶芝及其诗歌中表现出的性别意识进行透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的展望,即从性别视角总结其与西方文学、文化以及美学的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彰显单独的个体与这一进程的历史脉搏之间的应和与张力。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笔者主要介绍了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从性别意识领域研究叶芝的现状以及可待开拓的空间,确定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角度。 正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着眼于叶芝的生平传记,从中梳理出叶芝性别意识形成及其发展的轨迹。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概述了叶芝性别意识的形成,指出“骑士爱人”是叶芝在幼年所形成的性别角色;第二节概述了叶芝性别意识在成年之后的三个发展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表现为理想中的“骑士爱人”角色的实践与破灭,这一时期女人是象征,是女神,男人是信徒;第二个时期表现为叶芝走下理想的“神坛”,步入了尘世,然而这时其性别意识充满了矛盾的张力,男女两性的角色、地位一方面泾渭分明,另一方面对个人性别身份的认识也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冲突,二者最终在《幻象》中得到协调。第三个时期的叶芝又从尘世回归到生命本身,主张男女两性同体,至此,对两性的思索最终让位于对人性的考量。 第二章立足于叶芝的诗歌文本,进一步挖掘其理想的和潜在的性别意识。这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通过诗歌中的人物与性别角色分析,剖析叶芝理性层面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识;第二节着重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考察并清理叶芝潜在的性别意识。 第三章借助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透视叶芝的性别意识,进而对其特征加以概括。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在于考察叶芝性别意识与神话原型的关系;第二节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叶芝性别意识的特征:一是叶芝的性别意识经历了灵魂—肉体——灵肉结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于发展变化之中体现出始终如一的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二是在其性别意识发展变化的各个时期都浸透着神话思维;三是最终完成了终极体系的建构。 “结语”部分包括三个要点:第一,叶芝的性别意识体现了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其性别意识及诗歌创作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呈现出现代性的价值取向;第三,叶芝性别意识的发展变化表现出爱尔兰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072
本文编号:2721988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洪灵;双性同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2721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2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