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小说中反讽误解的语用解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宗世海;论误解的形成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2 宗世海;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淮平;话语的语用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刘莉;浅议图式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4 吴秀芳;;语用模糊与语境关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方艳;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语境的设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夏蓉;英语动词时态形式的语用功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陈春,宋曦;试析外交语言中语用含糊的特点[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吕文静,肖丹;由关联理论看反讽言语[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徐飞;“合作不必是原则”与“目的——意图原则”[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唐拥军;翻译的对等原则探微[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戴雪梅;;中国与英美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异质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4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娜;汉语网络会话中的反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温金海;论H.P.Grice的“会话含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杨家胜;现代俄语中的评价范畴[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傅梦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汪文格;矛盾修辞中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8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9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10 赵家武;常规关系在翻译中的语用转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宗世海;误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宗世海;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茜;阎保平;;马拉美《一个牧神的午后》的“灵境”解读[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申红;;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时代课题——生态文学视阈中的中西方对比研究[J];长城;2011年08期
3 代安;;三岛与川端的宗教感与美感[J];东方养生;2011年07期
4 唐晓渡;;以情趣开拓,以智慧结束——读弗罗斯特的《未走之路》[J];扬子江诗刊;2011年04期
5 钱俊;;《白象似的群山》中的隐喻映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何敏;;菲勒斯中心语境下的女性复仇悲剧——美狄亚与细侯“杀子惩夫”的悲剧内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雷阿勇;;《路得记》的类型重构与文学性溢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李嘉娜;;美国诗歌史语境下的《嚎叫》[J];国外文学;2011年03期
9 刘竞;;“双声”语境下的《儿子与情人》[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徐莉华;唐倩倩;;苦难与困惑之下的审美——莫里森小说的片断撷取和美学阐释[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崔玲;;悬疑、怪诞、恐怖效果的产生——论反讽在《鄂榭府崩溃记》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英剑;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4年
2 岛石;一个法国女人,一次艺术和人生历险奇遇[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胡旭东;赫拉巴尔作品中译本 尽管“迟到”,但还是来了[N];深圳商报;2003年
4 受访 李敬泽(《人民文学》副主编、文学评论家) 采访 本报记者 夏榆;这个选择相当体面[N];南方周末;2006年
5 宋德发;后现代的文学与古典的态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生安锋;“易卜生与中国百年回顾高级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N];文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雪明;村上中译遗憾几许 易师新著失望良多[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8 徐峰;精英文本的政治读解[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止庵;“我知道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余 虹;文学的力量:未完待续的启蒙[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喜荣;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4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卓;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冰;《老人与海》中的自我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金陈铭;奥斯丁小说中反讽误解的语用解读[D];厦门大学;2008年
4 李向晖;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小说《米德尔马契》的悬念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劲松;语用语境在叶赛宁诗歌中的构建与关联[D];吉林大学;2004年
6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葛金华;浅论“他者”在克尔凯郭尔语境中的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郑娟娟;记忆·连接:在华美语境中解读张岚的《饥饿》[D];南京大学;2011年
9 郑莹;关联理论视角下分析《沉默侍者》[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海村佳惟;关于BOOK1的青豆人物形象再塑造的考察[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723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2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