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笛福小说的叙事艺术

发布时间:2020-07-09 12:34
【摘要】:本论文以叙述学为基本理论,并运用传统小说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等方法,结合丹尼尔·笛福的三部重要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从话语(叙事文本表达的形式)和故事(叙事文本内容的形式)两个层面分析笛福小说的叙事艺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笛福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研究现状以及叙述学对叙事作品描述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理论,并提出本文所要探讨的论题。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笛福小说创作的“真实观”和“道德观”出发论述他的小说与18世纪之前的虚构故事的区别;第二章从叙事作品的话语层面,分析笛福小说在叙述者、聚焦、叙事时间和叙述话语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从叙事作品的故事层面,分析笛福小说在人物和叙事结构方面的特征。笛福的小说创作于18世纪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对其小说叙事艺术的把握,有助于理解和探求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云梅;;《鲁滨逊漂流记》中“私小说”特征的诠释[J];沧桑;2009年03期

2 耿秀萍;;女人的陷阱——《摩尔·弗兰德斯》中的女性叙事解读[J];大家;2010年19期

3 田有飞;高级英语中的修辞教学[J];云南教育;2002年12期

4 孙树彪;;论丹尼尔·笛福的价值观[J];消费导刊;2008年20期

5 肖潇;张国胜;;文学文体学理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应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毛浩然;张芳;;话语标记的连贯组篇功能和时间指别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杨大亮;张发祥;;浅析丹尼尔·笛福及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J];名作欣赏;2009年04期

8 景秀明;;在事实与虚构之间——论纪录片叙事的真实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秦玲;;《摩尔·弗兰德斯》——一本帝国主义宣讲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晓娜;话语层面的合格性与修辞层面的得体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方锡球;;传统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范式——以方以智的“中边言诗”和“道艺”观为例[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道增;;“全球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发展方向——论述与建议[C];2005年

3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黄碎欧;;论已知-新信息策略对广告语句创作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生 吴小美;鲁迅研究:一面新旗帜[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晏祥龙;审判语言要艺术[N];江苏经济报;2006年

3 袁幼鸣;稳定股市不能幻想“话语救市”[N];东方早报;2008年

4 本报评论员 肖擎;缩小现实治理与人民要求的差距[N];长江日报;2010年

5 ;第45届文化讲坛实录(对话篇·第二环节)[N];解放日报;2011年

6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刘亚洲 刘建强;寻找中国企业的“隐形冠军”[N];今日信息报;2003年

8 余靖静 ;温州:除了经济模式,还有“文学现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周保欣;开辟现实主义创作新路[N];人民日报;2004年

10 周保欣;现实主义创作遭遇尴尬[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笛福小说的叙事艺术[D];南昌大学;2006年

2 高玮;“第一位英国小说家”——试论丹尼尔·笛福的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04年

3 荆晶;清教伦理视角下的《鲁滨孙漂流记》[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文英;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角度浅析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朱摂基政府记者招待会个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任丹青;公司简介体裁构建中公司的主体位置[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哲;库普林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艳丽;北京女高师作家文学创作中的两性关系[D];新疆大学;2011年

8 武洁;《红楼梦》称谓的语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玉英;关于比喻修辞的认知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10 张国玲;东方“恶之花”[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7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47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