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白雪公主后传》中颠覆性的游戏

发布时间:2020-07-10 13:11
【摘要】: 20世纪后期美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和思想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批以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斯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开始活跃于美国文坛。他们对小说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大胆创新。作品大都拒绝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述,强调语言的建构作用,表现出一种对作品“游戏”的态度。巴塞尔姆是这一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上有意识的创新甚至改变了美国短篇小说的形式和风格,成为美国当代被模仿最多的小说家。 目前,国内对于他的研究较少,大部分是对其作品中的一些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写作技巧的研究,和对于作家本人生平的研究。而在国外关于他的研究比较全面,涉及到他出版的所有长篇小说和小说集中的大部分作品。研究的角度也从语言风格、文体特点、到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本文对于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①的研究目的之一正是要增进了解,推动对其作品的研究兴趣。此外,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出路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因此,本人认为,唐纳德·巴塞尔姆作品中的后现代叙事技巧固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而对作家在这些荒诞怪异的写作手法的背后所要凸显的主题的研究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其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中,唐纳德·巴塞尔姆大胆运用戏仿,拼贴画等手段,在语言上大胆地进行实验,在创作艺术上有意识地创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戏仿、碎片、拼贴和不确定性等带有后现代特征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以荒诞的形式对60年代的美国社会从各个侧面进行嘲讽。本文将结合文本,探讨《白雪公主后传》的思想主题即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道德嬗变问题,并分析作家如何利用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来反映这一主题。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导言部分首先介绍了作品写作的背景即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社会的变革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这一思潮也迅速扩展到从艺术、建筑和文学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美国60年代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而后现代主义也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美国文化不可回避的术语。此外,也对后现代主义作家代表巴塞尔姆和他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进行简要地介绍。 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一章探讨《白雪公主后传》反映出来的主题意义,即在主流价值异化与人文精神衰退的后现代语境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颠覆和超越现代主义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对于中国来说,对后现代主义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在现代化初始阶段可能遇到的一些危险,从而避免走上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崎岖之路。 第二、三、四、章旨在结合文本,分析《白雪公主后传》中最为突出的三种后现代叙事技巧,分别是戏仿、拼贴画手法的运用与不确定的艺术。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作品在人物和主题方面的戏仿,通过对格林童话中的人物及其主题进行戏仿,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姆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戏仿不是后现代文学特有的写作技法,但唐纳德·巴塞尔姆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却带有后现代主义种类混杂的特征,使它区别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戏仿。对于童话主题的戏仿,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叙事的期望,在强烈的对比中,体现童话的虚假性和传统叙事模式对大众意识的控制。对于原作人物的戏仿,反映出在精神荒芜的社会现实下,人的本性的扭曲。第三章探讨了《白雪公主后传》中的拼贴画的技巧。巴塞尔姆通过图画式拼贴画、“现成物”拼贴画及小说形式拼贴画这三种文学拼贴画,颠覆了传统的文本形式。这些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技法最终导致了小说的不确定性,将在第四章里详细分析。它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但它也是该小说的重要创作技法,和小说的主题之一。正如唐纳德·巴塞尔姆所声明的:“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①。小说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人物身份的不确定、叙事视角的不确定、时空顺序的不确定、文字意义的不确定等等。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读者的积极参与,只有读者的参与才能真正的完成对小说意义的追寻。 第三部分为全文的总结。《白雪公主后传》是对传统童话故事的调侃与反叛,是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代表,作品反映了后现代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嬗变问题。唐纳德?巴塞尔姆视文本为文字游戏,大胆地进行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来质疑和颠覆传统的叙事理念与写作技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先锋与代表人物,巴塞尔姆从一个新的且更为深刻的角度,揭示出了后现代语境下的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磊;杨莉;;论徐坤的知识分子小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赵瑜淑;邬蔚群;;非言语交际与喜剧小品[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2期

3 谭艳普;;时尚生活背后传统文化的颠覆与回归——以赵宝刚近年的电视剧为例[J];媒体时代;2011年01期

4 张慧;;论陌生化手法在诗歌《阳光中的向日葵》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魏琳;;解构主义:颠覆式的翻译观[J];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周锋;;历史前进中的“扬弃”——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7 皮彤彤;;颠覆与反叛——先锋作家的家族小说与传统家族小说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8 吴倩;谢旭升;;译文质量与译者传统角色的颠覆[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张伟华;;同谋·颠覆·超越——东方主义视阈下的汤亭亭创作[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周霞;李昌银;;谁能撼动上帝的权威——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路得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进德;张扬;;试论《金瓶梅》对颂“情”传统的颠覆[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2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越;赵明;;颠覆与继承——探求中国动画的创作与发展道路[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张凤荣;王晶;;现阶段我国农民精神信仰问题的性别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对接新经济防止企业被颠覆[N];中国经营报;2001年

2 记者郑建东;古指责美外交官搞颠覆[N];人民日报;2002年

3 肖宽;颠覆车市靠品牌[N];中国贸易报;2001年

4 记者 郑建东;美外交官搞颠覆[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颠覆真“陇” 厦华强势出击[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王效民;车险 别把保险业颠覆了[N];中国保险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孙定 吴萍;全面颠覆CRT[N];计算机世界;2002年

8 本报记者 张然;许燎原的品牌颠覆实践[N];市场报;2002年

9 苏津;阿根廷废除颠覆经济法[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10 丘峰;颠覆与回归[N];文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宏平;经济全球化与道德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晓霞;颠覆与顺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曾雪梅;论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对现实和主体性的颠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晗;论《白雪公主后传》中颠覆性的游戏[D];辽宁大学;2008年

2 陈永清;《甘加丁之路》中男性的呐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会;论中国新感觉派的颠覆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章二文;从异化到和谐[D];安徽大学;2007年

5 李倩;《宠儿》中男性权威的颠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魏晓巍;《藻海无边》的后殖民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莉;一个女恶魔的成长[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于蕾;女性意识对父权制的颠覆[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含冰;《阿斯彭文稿》:一部别具一格的玄学侦探小说[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刘启君;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中的反侦探小说叙事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8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48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9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