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多余人”艺术形象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20:08
【摘要】: “多余人”形象最初诞生于19世纪前半期的沙皇俄国,自该形象诞生以来,备受各国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论述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系列“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历程、各自的性格特征、形成原因及其社会意义。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多余人”形象系列都具有各自的特性,20年代的奥涅金充满激情和骚动不安的反抗情绪;30年代毕巧林在黑暗现实面前,表现出的是忧郁、悲观、孤愤;40年代的罗亭则充满了时代热情,为民主革命摇旗呐喊,却无力实现美好愿望;到了末代的奥勃洛莫夫,已经成了平卧不起的废物。 文中对“多余人”形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家庭出身和个人理想的矛盾与冲突;优越的环境、舒适的生活培养了他们无所事事的性格;个人性格的分裂,极大的精神痛苦;再加上他们自身脱离广大劳动群众,既没有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理解,更没有得到劳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然而,“多余人”的悲剧固然有其自身弱点的症结所在,但究其根源:社会因素和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才是他们“多余”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多余人”并不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特有的现象,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符合“多余人”的主要特征,既“叛逆”又“多余”的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多余人”形象。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当中,同样也存在“多余人”形象,这一现象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规律:在任何历史的转折关头,旧社会即将逝去,新社会又尚未到来,一些不满现实,而又不能参与社会变革的“无用的好人”,都可能成为“多余人”。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淡文;贾宝玉形象探源(上)[J];红楼梦学刊;199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莹;贾宝玉、杜少卿“叛逆”说新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8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58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e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