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博尔赫斯小说创作游戏观

发布时间:2020-09-15 18:02
   本文从博尔赫斯小说创作整体出发,深入全面的论述博尔赫斯小说创作游戏的本质,但同时又不失严肃和高尚。作为一种特殊而高尚的游戏,它为何游戏、游戏什么、怎样游戏,本文逐一作了详尽的透析和论证。他首先视虚构为小说生存的根由。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既可以指向现实世界,也可以指向文本世界。博尔赫斯理智地看到了语言的能指功能,运用语言虚构现实、虚构真实、虚构真理,凸现语言的乌托邦性质,从而使博氏小说创作带着两种清醒的认识:小说是个虚构物,写小说无非是梦的引导。同时,根据博氏生活的环境和个人成长的经历深入剖析博氏混淆现实与梦幻的深层缘由。作为一个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和虚无主义者,他把世界归于意志的表象,所谓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和印象,奉行“我幻想故我在”的写作原则,从而让语言在现实和梦幻之间游戏。其次,探询博氏小说作者和游戏者的相似性,即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的娱乐空间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幻想娱乐、结构娱乐、哲学娱乐。博氏从自身的创作中娱己娱人,给人以游戏的消遣和轻松,同时也不失小说的严肃和高雅,在他游戏的背后,隐藏着廓清一些传统事物内核的强烈愿望,重建属于自己的话语圈,并以此表达他内心最深处的思想。最后探析小说游戏的工具,即文本游戏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自我审视、互文性、文本断裂和时间旅行等,逐一论述这四种手法在博氏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和表现;同时也指出,博氏之所以选用或创造这些娱乐工具的内在目的:旨意创新,打破成规。其实,博尔赫斯作为一个小说创作道路上的叛逆者,一个世界作家的另类,他不管采取何种小说理念及其艺术手法,其意义不在其本身,他想让作家们和读者们深切的意识到小说原来也可以这样写——一种语言游戏。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7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琼;;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反思[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郑培燕;;形象学视野下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朝鲜人——以巴金小说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吴霜;;论灾难电影中的焦虑[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4 李咏吟;;重估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的诗学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洪丽芬;庄惠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问题:华小学生写作水平低的原因[J];八桂侨刊;2011年02期

6 马伟莲;赵翠玲;;荆棘之爱——试分析《荆棘鸟》中菲奥娜的爱情自主意识[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银山;;贯彻“两个维护”,推进柳州烟草专卖管理工作[A];广西烟草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企业集团发展的最大敌人——大企业病[A];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晓宏;;日本JR福知山线列车脱轨事故及其调查处理——由“7·23”特大交通事故引发的回忆[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朱涛;;成人教育须为构建和谐社会补缺纠偏[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刘海玲;;“惑”: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近年中国女性电影[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7 宋钟山;;采供血业务大楼设计理念初探[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聪;自我审视与经理人的成功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高嵩山;钢铁业:面对加入WTO的自我审视[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3 周慧敏 潘国尧 钟文;浙江欲突破“低成本”壁垒[N];中国企业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安伟东;网游防沉迷系统全面启用[N];宝鸡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牛晓波;检察体制改革下一步:监督者的自我审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6 王雪冬;抗战题材网游受关注[N];中国文化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程晓龙 北京信报记者 张守刚;立体化观察“防沉迷系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本报综合;解密“南京模式”[N];江苏科技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胡U

本文编号:2819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19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3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