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看不见的光—分析哈代抒情诗中的悲观主义

发布时间:2020-09-23 07:56
   哈代(1840-1928)一生经历了三朝更替,维多利亚,乔治五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各个历史时期。期间社会正经历重大变革,各种文学思潮,流派风起云涌,纷纷展现出奇炫的魅力。哈代从青年时期,就以诗歌为发端,开始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文学创作生涯。他曾转向小说创作近三十年,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导致他的诗才一度被小说的光环所遮蔽。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使他常年坚持于诗歌的创作,即使在小说创作的时期也不间断,最终因小说《无名的裘德》的发表遭致公然反对,而放弃了小说创作,于晚年再次转向诗歌的专门创作。其丰富多彩的语言,变换多端的体与创作手法及其艺术造诣也逐渐被人所认知。 哈代一生除史诗剧《列王》外,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诗作,而其中大都是抒情诗。哈代的诗歌独树一帜,为处在浪漫主义末期的沉闷的维多利亚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的诗题材广泛,朴实清新,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诗情真意切,充满强烈的个人抒情意味,他的创作手法多样,博采众长。正如哈代自己所言,诗歌是其文学成果中更能表现个人的部分,他的诗歌比小说更清楚的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体验。可以说,哈代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及诗人。 受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家的悲观主义的影响;加之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侵蚀;科学发展所导致的宗教信仰的缺失以及与妻子爱玛生活的不睦,哈代的作品洋溢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与感伤情调,如诗歌《黑暗中的鸫鸟》,描写了世纪之交诗人的阴郁心情,又如诗歌《威塞克斯高地》,诗人以瑰丽的想象带人进入一个桃源世界,并感受作者孤独,表达怀旧与向往自由的心情。关于哈代是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评论颇多。但是他本人竭力否认这一点。他在诗集《晚期和早期抒情情诗》的序言中写到:“所谓悲观主义实际上只是对现实的探索,只是为了改善人们身心的第一步。要改善这个世界,就得正视世道的丑恶。也就是说,要观察现实,并在观察中逐步认识现实,不加掩饰,同时着眼于争取最好的结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561.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闪;何孟秋;;托马斯·哈代: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从哈代的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2 张中载;重读哈代随笔——他是悲观主义者吗?[J];外国文学;1984年06期

3 韩红梅;何东;;哈代诗歌中的悲剧意识[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8期

4 赵春华;;由《无名的裘德》析哈代的进化向善思想[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夏桐枝;刘春芳;;从《无名的裘德》解读哈代的乐观主义思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6 姚金红;;苔丝悲剧的现代解读[J];世界文化;2007年05期

7 姜士梅;;悲观却不绝望——管窥哈代诗歌的现代性[J];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8 赵峻;;徐志摩与哈代的文学因缘[J];学海;2008年03期

9 钟文;威塞克斯——哈代所创造的独特艺术世界[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姜小艳;曾思艺;;失去后才明白爱有多真,爱有多深——哈代的爱情及其“爱玛组诗”[J];世界文化;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永红;;俄汉诗歌句法对比研究导论[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方方;姜广平;;“我在写作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198期)[C];2010年

3 汪庆华;;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自1978年以来[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陈宇;;我国教育改革出现新曙光[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0年

5 祖晓梅;;哈代与上帝之死[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王守业;徐殿利;靳亲国;;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现状与发展[A];2011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许兆君;武秀香;施雪奎;李云龙;徐晓莉;张亚琴;毛永江;杨章平;;BMY牛HSP70-1基因5'侧翼区遗传变异与血液指标的效应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解香;白俊杰;于凌云;;不同种群草鱼遗传结构的EST-SSR分析[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凤阳;权聆《哈代诗篇中的神秘终结》愿那夜被幽暗夺取[N];文艺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赵双 特约记者 汪绪刚;艾哈代布提速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通讯员 王新宇;艾哈代布创业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通讯员 文学军;用青春灌溉艾哈代布[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林纯洁;谢国忠:“悲观主义者”之浮沉[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特约记者 全攀峰;在艾哈代布建设“沙漠绿洲”[N];中国石油报;2011年

7 通讯员 满丽娜;站稳“艾哈代布”国内设备运送市场[N];大庆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全攀峰;铁人队伍,艾哈代布再扬威[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赵双 特约记者 王正安;艾哈代布,见证中国速度[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陈超;城市中的“心灵之书”[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杰鹦;英国小说中的视觉召唤[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2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看不见的光—分析哈代抒情诗中的悲观主义[D];吉林大学;2006年

2 邓永秀;哈代:被误解的唯美主义者[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王昊;哈代的悲天与悯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齐芳;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人性观[D];郑州大学;2010年

5 何欣;哈代悲剧作品的法律审视[D];浙江大学;2010年

6 黄乐;传统与现代的复杂交织——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简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龚陈婷;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永生;哈代对父权思想和女性意识的困惑[D];兰州大学;2012年

9 吕珏;“现代的痛苦”:从《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对理性主义的反思[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陈杰;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中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5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25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f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