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霍桑的工业文化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712.0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拒斥迷失的自我与社会:霍桑工业文化观的内涵
1.1 揭露个性的消失
1.2 批判社会的异化
1.3 回归精神家园的彷徨
第二章 对善与美的追求:霍桑工业文化观的成因
2.1 对“不完整”现实的认识
2.2 对“恶”的超越
2.3 对“美”的追求
第三章 暧昧的罗曼史: 霍桑工业文化观对其创作的影响
3.1 主题:在批判“恶”与追求“美”之间摇摆
3.2 人物形象:多样的、梦幻的
3.3 表现手法:模糊性、不确定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红字》[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廖茜;;用精神分析法解读《拉帕西尼的女儿》[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3 李艳叶;;解析《红字》的多元象征手法[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4 任思佳;;以《教长的黑面纱》为范本试论霍桑的创作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邓家齐;;从《红字》看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6 甘洁盈;;清教背景下霍桑在《红字》中的女权主义意识探析[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7 焦刘娜;;珠儿亦真亦假,霍桑创作意图亦虚亦实——看珠儿背后霍桑创作意图的真假虚实[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俞莹;;《红字》中表现手法的运用与展现[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9 吕隆敬;;颠覆与重构——从《红字》看霍桑的反叛精神[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10 刘媛;阳根华;;从宗教叙事伦理看霍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苏布德;;2008年上半年“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计划[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3 李佳洁;;德国关税同盟矿区转型中的文化策略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亲国;沈国瑛;郭代习;;军工文化与校园文化[A];军工文化论文集[C];2006年
5 丛威;;从文化比较的形态学视角看奥林匹克在中国的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冷红;袁青;;东北寒冷地区老工业城市复兴的文化策略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吴希;;迪默斯德尔的悲剧和基督教堂的衰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白学民;刘翠云;吴静雯;李洁;赵燕;屈扬;;立足中国国情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邓春太;卢长瑜;童本勤;张杰;;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制定研究——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蒙志军;保护株洲市工业文化遗产[N];湖南日报;2009年
2 本报主任记者 李彤;用工业文化遗产充实城市记忆[N];沈阳日报;2009年
3 袁跃兴;守护我们的“工业文化遗产”[N];中国特产报;2009年
4 跃兴;守护“工业文化遗产”[N];科技日报;2009年
5 袁跃兴;守护我们的“工业文化遗产”[N];浙江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妤 解艳华;工业文化进校园,亟待破解“融合”难题[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楠;工业文化步入创意产业[N];工人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显仁 李栋 何道岚 涂端玉 黄茜 何雪华 全杰 伍仞;代表性遗存应建工业博览馆[N];广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金晓玲;全国首个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昨日奠基[N];辽宁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刘妮;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昨奠基[N];沈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燕;文化线路视野下的汉冶萍工业遗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靳涵身;重写与颠覆—约翰·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之互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邵陵;反省与求证:四川藏区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赵晓娜;中国低碳社会构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艳;试论霍桑的工业文化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7年
2 丁珏;穿越黑暗——霍桑笔下的恶人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于洋;霍桑的科技观及其短篇小说的悲剧性[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周加琴;论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季晓燕;《红字》中的霍桑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娟;海斯特·白兰:孤独的社会变革者——试析霍桑的社会变革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梁其宝;霍桑美真善圣的伦理诉求[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8 李铭;论霍桑的加尔文主义倾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何畅;霍桑“中间地带”理论及其在《红字》中的实现[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张晓毓;论霍桑的罪恶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27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2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