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达列夫60-80年代创作的艺术特色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5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俄文摘要
绪论
第1章 战争文学的新发展
第2章 爱与希望的阳光彼岸
第3章 生活与现实的残酷
第4章 高度的悲剧世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详细摘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子;;作为“反映”的艺术——“三部曲”刘韡个展[J];荣宝斋;2011年06期
2 朱杰;;瑞典“新人”——莎兰德以及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J];书城;2011年08期
3 何镇邦;;土地的史诗 文明的追问——重读赵本夫的“地母”三部曲[J];小说评论;2011年04期
4 俞小石;;谁为荼苦,其甘如荠[J];茶博览;2011年03期
5 张焕香;;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小说的传统美[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王开岭;;女性气质[J];中外文摘;2011年17期
7 ;海外文坛[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8 赵敏;;入形 入情 入神三部曲——对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9 陶长坤;;大青山烽火长卷 新世纪文苑鲜葩——评田彬的“抗战三部曲”[J];草原;2011年07期
10 孟岩;;变种人的崛起[J];大众电影;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生庭;冲突的自我与身份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陆怡玮;“思想式写作”造就的得与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管南异;进退之间—本杰明·狄思累利的“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卢铭君;论美狄亚疯癫的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徐琼星;危险的自由——莫妮卡·马龙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跃华;知识女性的愿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严丽珍;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林;邦达列夫60-80年代创作的艺术特色[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李媛;反叛与延续——从“反乌托邦三部曲”看反乌托邦小说[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包中华;李劼人“三部曲”版本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毕丽君;托尼.莫里森三部曲:展现美国黑人生活的历史画卷[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默然;《父亲三部曲》中的美国及台湾价值观维度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林俊;论邦达列夫小说的人道主义[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崔文君;对格里戈奥利斯·克赛诺普洛斯社会三部曲写作特点的观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袁美萍;论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文化记忆[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伟;《纽约三部曲》的后现代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秦娟娟;“反面乌托邦三部曲”的分层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0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5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