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体的建构:女性叙事学视野下《最蓝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7-07-28 15:03
本文关键词:女性主体的建构:女性叙事学视野下《最蓝的眼睛》
更多相关文章: 《最蓝的眼睛》 女性叙事学 叙事声音 叙事聚焦 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
【摘要】:本论文以《最蓝的眼睛》为分析的文本,结合女性叙事学理论,旨在探讨莫里森独特的叙事策略,以及在她的叙事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莫里森是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鉴于她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许多学者试图探讨其叙事手法。笔者认为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运用了独特的女性主义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方法。这种写作方法使黑人女性得到了话语权。笔者通过女性叙事学理论,从叙事声音、叙事聚焦以及黑人女性主体的意识体现这三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从而展示莫里森如何建构她的女性权威。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成功的构建了两种声音,即作者型叙述声音和个人型叙述声音,在作者型叙事声音中,莫里森通过塑造克劳迪娅,讲述小说中主要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成功达到她的女性叙事权威,这种叙事声音具有客观性。除此之外,莫里森赋予了黑人女性个人叙述型声音。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展露于读者面前。笔者在论文中探讨了叙事聚焦,将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分成两组,女性聚焦和男性聚焦,探讨黑人妇女悲剧命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使读者对莫里森的叙事策略得到进一步了解。总的来说,莫里森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尖锐的洞察力为美国黑人作家树立了一面旗帜。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讨论,本论文试图达到它的研究意图:向读者展示莫里森是如何成功构建出叙事话语外女性作家独特的叙事权威以及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这对进一步研究莫里森以及作品《最蓝的眼睛》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女性叙事学 叙事声音 叙事聚焦 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Table of Contents6-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4
- 1.1 Toni Morrison8-10
- 1.2 The Bluest Eye10-11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1-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19
- 2.1 Research at Abroad14-16
- 2.2 Research at home16-19
- Chapter Three Feminist Narratology19-22
- 3.1 Feminism Theory and Narratology Theory19-20
- 3.2 Feminist Narratology20-22
- Chapter Four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22-35
- 4.1 Narrative Voice22-28
- 4.1.1 Authorial Voice in the Bluest Eye22-25
- 4.1.2 Personal Voice in the Bluest Eye25-28
- 4.2 Narrative Focalization28-35
- 4.2.1 Gaze into the Masculine's World in the Bluest Eye29-31
- 4.2.2 Gaze into the Female's World in the Bluest Eye31-35
- Chapter Five Construction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35-41
- 5.1 Loss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Racism35-37
- 5.2 Construction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37-41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1-43
- Bibliography43-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7-48
- Acknowledgments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素芹;;从《最蓝的眼睛》看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王守仁,吴新云;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于雷;论《最蓝的眼睛》中的双重悲剧结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焦晓婷;小说文本里的读者——评《最蓝的眼睛》的召唤结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章汝雯;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悲剧根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陈法春;托妮·莫里森的人物命名方式及其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陈法春;;西方莫里森研究中的几个焦点[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5期
8 王晋平;心狱中的藩篱——《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3期
9 周珊;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张军;;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584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8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