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食后之歌》中“五月”的季节感
发布时间:2017-08-11 02:22
本文关键词:试论《食后之歌》中“五月”的季节感
【摘要】:木下gb太郎本名太田正雄,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活跃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中期(明治18—昭和20)。由于兴趣广泛且才能过人,木下gb太郎在近代诗歌、翻译、剧作、基督教研究及医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尤其是作为诗人,木下gb太郎所作出的业绩最为后人称道。木下gb太郎的诗在当时的日本文坛并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但自日夏耿之介在《明治大正诗史》中对木下gb太郎的诗给与适当的理解之后,日本文坛上开始了对木下诗的重新解读。 木下gb太郎一生只出版了《食后之歌》和《木下gb太郎诗集》两部诗集。吉田精一评价他的诗为“无论是内容还是性质上,都有他人难及之独到之处”[1]。本论文所涉及的《食后之歌》是木下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收集了木下gb太郎“牧神之会”时期诗作为中心的初期作品,被称为“青春诗集”。 木下gb太郎因喜爱季节五月而出名,被称为“五月诗人”,在其创作中“五月”一词频繁出现,这一特点在他的处女诗集《食后之歌》中表现最为明显。《食后之歌》所收录的75首诗作中有12首是与五月相关的,比例之高为同时代诗集所未见。本论文围绕《食后之歌》中所收录的11首诗作(《数数歌》因其初出不详,在本文中不做涉猎),对木下gb太郎“五月”意象的季节感进行了解读。 如林广亲所指出的,1872年“明治改历”(指由太阴历改为太阳历)后木下gb太郎等同人是最先在诗中将“五月”的读音由日本传统的“さつき”(即皋月)改为西洋近代传入的“ごぐわつ”(即五月)的。这一变更决定了“五月”由日本传统的季节感,即细雨纷飞的梅雨时节,转换西洋近代的季节感,也就是天晴气爽的初夏时分。为区别两种不同季节感,笔者将考察对象的11首诗作分为“蒙蒙细雨的五月”、“阳光明媚的五月”、“雨前雨后的五月”等三类进行了解析。 (1)“蒙蒙细雨的五月”类中包含《金粉酒》《咖啡》《五月情绪》三首诗。属于这一类的“五月”的季节感在《五月情绪》中表现出的是梅雨时分的感觉,但是在其余两首诗中表现出的却是一种季节感的交错。(2)在“阳光明媚的五月”这一类中,《两国》中的“五月”虽是晴空万里,但是在整体诗的主题的影响下,“五月”的季节感也伴随了一种季节感的交错存在。此分类中的其他诗作,如诗《五月》《清晨新茶》《昔日旧友》等中,晴朗的“五月”所具有的是初夏时分的季节感。 (3)从属于“雨前雨后的五月”这一分类的《玻璃问屋》《街头初夏》《五月颂歌》《杜鹃》等四首诗中,可以w\0w亟馕龀觯髡咦⒅馗泄偎俗降募窘诟芯醵钜獾脑谑忻杌娉鼋淮淼募窘诟小
本文编号:653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5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