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后殖民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宠儿》

发布时间:2017-08-11 05:14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宠儿》


  更多相关文章: 《宠儿》 后殖民女权主义 黑人女性 身份危机 身份重塑


【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十九世纪美国黑人的边缘化生存环境为背景,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成功塑造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与男权思想的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恐惧与焦虑,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的身份危机与身份重塑的艰苦历程,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的理解和同情。
【作者单位】: 长春大学;吉林大学;
【关键词】《宠儿》 后殖民女权主义 黑人女性 身份危机 身份重塑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为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在充分吸收黑人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诸多优秀而独特的文学作品,如创作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1973年发表的《秀拉》、1977年出版的《所罗门之歌》、1978年的《宠儿》、1981年的《柏油孩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廉;刘淑梅;;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性别和谐的探索及其经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陈海燕;;苔丝:至真至纯者的悲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许庆红;;爱欲与自我:《另类戒指》中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张颖;;《呼唤》对当代女性形象的重构——析内尔·金罗斯的独立与自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李杨;;也说范妮·普莱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10 李小冰;;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者——论《无名的裘德》中淑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乔晶晶;;论《直觉》中知识女性的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宋志明;;文化“归航”与文化反抗——论沃勒·索因卡后殖民主义创作的文化形态[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8 吕红平;李彤洁;;计划生育引发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及其社会治理——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A];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戴黔;;对家庭性别分工与角色歧视的思考[A];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潘畅;毁灭之“爱”与弥合之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莹;当爱缺失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晓红;;《宠儿》中语言的陌生化[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 罗桂保;李维兴;;论《宠儿》的不确定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李洁平;张福勇;;《宠儿》开放式结尾之艺术魅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彭艳秋;吴庆宏;;试论《宠儿》中历史记忆的意蕴[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5 孙艳芳;;论鬼魂在《宠儿》中的修辞功能[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6 章汝雯;;《宠儿》汉译本中话语的建构与解构[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7 杜志卿;;《宠儿》研究在中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罗毅;;“他者”视角下《宠儿》的情感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秀杰;;从空间视角解读《宠儿》中黑人群体的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刘红云;;《宠儿》中名字的含义分析(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格;在爱与恨的边缘[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宇;《宠儿》中的陌生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军;对小说《宠儿》的巴赫金式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红;论《宠儿》的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迅;《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D];温州大学;2009年

5 谢梅;《宠儿》:一个带有爵士乐特点的开放文本[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倩;《宠儿》中男性权威的颠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明娇;创伤与复原:《宠儿》中的母亲杀婴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程国华;《宠儿》文本内反独白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汪晓燕;以巴赫金的叙事理论解析《宠儿》的叙事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司马双龙;论《宠儿》[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54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54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b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