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颂诗的图形—背景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15:26
本文关键词:济慈颂诗的图形—背景动态研究
【摘要】:认知诗学是认知科学在文学阅读中的应用,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更加关注文学阅读和普遍认知之间的基本关系。因此认知诗学中的理论模式能更充分地对文学的语言及其功能进行阐释。作为认知诗学中的基本认知模型之一,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主要源自于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该理论在分析介词、时间状语从句、倒装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较高的可靠性。在语篇,尤其是文学语篇的分析中主要以图形-背景的静态分析为主。而近年Stockwell(2009b)最新提出的动态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图形和背景不是一对静态的、对立的两极概念,而是处于一个不断相互转换的动态过程中。该理论在描述文学阅读中的图形-背景关系的同时,更注重动态的图形-背景关系对文学意义生成的作用。运用该理论对诗歌进行分析,不仅能挖掘其中的文学审美意义,而且能从认知层面解释文本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和获得的。 济慈(1795-1821)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虽然国内外对他的研究可谓卷帙浩繁,但他在认知诗学这一领域中的研究鲜有涉及。基于以上观察,本文选取了济慈的三首颂诗《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和《秋颂》作为分析文本,以Stockwell的动态图形-背景理论为框架,以文本特征为基础,立足于读者的认知过程,旨在挖掘济慈颂诗中图形-背景的关系及其变化在诗歌主题形成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希腊古瓮颂》最显著的文本特征是否定和以静显动的创作技巧。在现实世界被否定的同时,想象世界的永恒得以突显。在想象的世界里,古瓮的美是流动的,永恒的,这和现实世界中沉默静止的实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想象世界中古瓮永恒的美作为一种能被感受到的存在得到了肯定,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在《忧郁颂》中,无论是空间还是亮度的变化,都打破了读者对忧郁的定义和期待。在这里,忧郁不再是痛苦和黑暗的代名词,而是和快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阅读中,读者跟随诗人的笔触,可以一同感悟欢乐的忧郁。《秋颂》中读者持续不断的注意力是通过注意力变焦和秋天独有的音响来实现的。在注意焦点被拉近的过程中,诗人把秋天的美景由远及近一一向读者推进,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诗歌最后一节,诗人着力刻画的静被秋天独有的声音所代替。声音在调动读者注意力的同时,突显了秋之赞歌。本文认为,图形-背景理论对这三首颂诗的主题和美学意义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它能够从认知层面解释诗歌主题以及审美在读者阅读中形成和获得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描写。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 动态 济慈 颂诗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8
- 1.1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12-14
- 1.2 Introduction to Keats's Odes14-16
-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6-18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8-30
- 2.1 Cognitive Poe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18-22
- 2.2. Figure-Ground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oetics22-26
- 2.2.1 Figure-Ground Studies in Linguistics22-24
- 2.2.2 Figure-Ground Studies in Cognitive Poetics24-26
- 2.3 Researches on Keats's Odes26-30
- 2.3.1 Literary Perspective27-28
- 2.3.2 Cognitive Poetic Perspective28-30
- Chapter 3 Figure-Ground Theory30-40
- 3.1 Static Figure-Ground Relations30-33
- 3.1.1 Figure-Ground Relations in a Visual Field30-32
- 3.1.2 Figure-Ground Relations in a Textual Field32-33
- 3.2 Dynamic Figure-Ground Relations33-40
- 3.2.1 Attention in Figure-Ground34-35
- 3.2.2 Attractors in Figure-Ground35-40
- Chapter 4 A Dynamic Figure-Ground Approach to Keats's Odes40-74
- 4.1 Eternal Beauty in Ode on a Grecian Urn40-53
- 4.1.1 Negation40-48
- 4.1.2 Motion and Stasis48-53
- 4.1.3 Eternal Beauty in Ode on a Grecian Urn53
- 4.2 Joyful Melancholy in Ode on Melancholy53-62
- 4.2.1 Spatial Relations54-58
- 4.2.2 Brightness58-61
- 4.2.3 Joyful Melancholy in Ode on Melancholy61-62
- 4.3 Song of Autumn in To Autumn62-74
- 4.3.1 Attentional Zoom62-69
- 4.3.2 Noisiness69-73
- 4.3.3 Song of Autumn in To Autumn73-74
- Chapter 5 Conclusion74-78
- References78-86
- Appendix86-92
- 作者简介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中动结构认知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5期
2 马建辉;王春会;;英语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雪孺;;《雪夜林边驻脚》的认知文体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4 缪道蓉;英语名词化的认知功能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聂珍;邹晓玲;;图形-背景用于分析语言中的时空结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6 关春溪;;英语it强调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J];语文学刊;2008年11期
7 冯雪燕;;隐喻义的字面化:典型环境中焦点的凸显——论“败绩”词汇化的历史文化氛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龙君;;汉语空间语言结构的认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张宗妮;;从认知角度看介词in和on的区别[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10 周婷;;成语谐音广告的认知阐释—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楚群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e,
本文编号:656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5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