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鼎彝铭文:周代文学研究的新视界——评连秀丽博士《周代吉金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02:40

  本文关键词:鼎彝铭文:周代文学研究的新视界——评连秀丽博士《周代吉金文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研究 青铜器铭文 周代 先秦文学 文学表现 文学史 金文 文学价值 著者 叙事模式


【摘要】:正"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目前已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铭文的约七千余件,青铜器的铸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程度,铸刻其上的铭文的价值也因此越来越显露出来。连秀丽博士的《周代吉金文学研究》即是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之文学价值和审美艺术展开的学术研究。一、筚路蓝缕,开创先河吉金文学作为上古文学的原生形态,也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先秦文学的发展状况,然而目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文学研究 青铜器铭文 周代 先秦文学 文学表现 文学史 金文 文学价值 著者 叙事模式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目前已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铭文的约七千余件,青铜器的铸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程度,铸刻其上的铭文的价值也因此越来越显露出来。连秀丽博士的《周代吉金文学研究》即是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之文学价值和审美艺术展开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伟;;方东树论学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2 郗文倩;;文体功能——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基本参照标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沈金耀;;散文话语与理想文化人格的相互建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郝晓梅;;杂记溯源考略[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贺国强;评说世事,感叹今昔——归有光赠序文小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期

6 龙江洪;;鲍照赋美的追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王文荣;;从文学之角度看《楚辞》[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8 力之;关于姚鼐章学诚批评《文选》分类之得失问题——兼论“七”“设论”与赋的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维;桐城魅力总归文——从《毛颖传》入选《古文辞类纂》谈起[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10 邢培顺;;论董仲舒的散文艺术[J];衡水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振中;徐铉及其文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旭辉;山水赋生成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奕;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红运;唐代诗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卢静;《礼记》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岩;《尚书》文体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坤;北朝书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银清;汉魏书牍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甘;苏轼记体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肖新凤;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程;明代宋诗接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柏倩;先秦文体的发生和文化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贾睿茹;两汉散文序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刘德纯;两汉尺牍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邹学莉;魏晋南朝表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育馨;姚鼐题画诗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浦立昕;;中国语境、全球化视野、美国文学研究——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2 伊娃·库什纳 ,王文娥;“陛下,臣民们饿了!”“叫他们吃符号!” 20和21世纪的文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J];第欧根尼;2003年02期

3 聂珍钊;“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词[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4 孟昭毅;;流散写作:东方文学研究新垦拓的沃土[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5 陈建华;;积极开拓 稳步推进——谈近年来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态势[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6期

6 尹丽;刘波;;2001至2005年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胡燕春;;论雷纳·韦勒克文学研究实践中的艺术维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何培忠;;日本汉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9 李维屏;周怡;;李维屏教授访谈录[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2期

10 罗纳德·斯莱弗;;美国的文学研究、知识的全球化以及交流机制(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育烽;陈智淦;;评杜昌忠教授著《圣经文学研究》——兼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朝戈金;;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罗云锋;;历史理论视野下的文学史分期观念考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5 冯德河;;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Rainbow by D.H.Lawrence——A Stylistic Analysis on an Excerpt from the Novel[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伊藤清司;夏宇继;;桃太郎的故乡[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8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石洪生;;契诃夫与舒克申[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郑蓉;;Aristotelian Wordswort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2 汪介之;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积极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缪迅;深化德语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吴元迈;重新审视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思潮[N];文艺报;2006年

5 刘建军;圣经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吴元迈;走辩证整合的文学研究之路[N];文艺报;2010年

7 世文;文学经典的解读与研究面临新的挑战[N];文艺报;2006年

8 叶隽;外国文学如何融入本国精神生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朱雪峰;美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语境[N];文艺报;2009年

10 胡志明;德语文学研究的一代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郑美京;李庸岳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3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4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6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9 郭艳娟;阅读的伦理:希利斯·米勒批评理论探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王月;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鹏;历史、文学、身份:后殖民背后的印度[D];苏州大学;2008年

2 黄姣;《生活的探求》与岛木健作的“再转向”[D];吉林大学;2007年

3 甘细梅;凝视、聚焦与身份认同[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田肖霞;论《细雪》的叙事手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孙中文;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苗苗;仓桥由美子的前期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李明;从奥尼尔的两部剧作看文学研究中的科学态度[D];河南大学;2004年

8 彭钧;澳大利亚华人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耿海霞;村上文学研究在中国(1989-2009)[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孙雯雯;新语丝华文网络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28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28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e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