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慎太郎:审美定势的严重错位
本文关键词:石原慎太郎:审美定势的严重错位
更多相关文章: 生活方式 文学奖 人生观 公序良俗 战后初期 价值观 太阳 道德观念 基本动力 日本社会
【摘要】:正《价值紊乱者的光荣》:对传统的亵渎石原慎太郎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文坛,以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1955)获芥川文学奖。媒体和评论界某些人不吝溢美之词,称石原是"年轻一代的旗手",是"真正战后颓废派在日本开花结果",云云。在商业化炒作的全力打造下,他迅速红遍青年读者。这对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也遭到主流舆论的否定,可谓贬多褒少。
【关键词】: 生活方式 文学奖 人生观 公序良俗 战后初期 价值观 太阳 道德观念 基本动力 日本社会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价值紊乱者的光荣》:对传统的亵渎石原慎太郎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文坛,以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1955)获芥川文学奖。媒体和评论界某些人不吝溢美之词,称石原是“年轻一代的旗手”,是“真正战后颓废派在日本开花结果”,云云。在商业化炒作的全力打造下,他迅速红遍青年读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原慎太郎;孙利人;;太阳的季节[J];雨花;1994年11期
2 全贤淑;吕欣美;;巨塔重压下人性的真实对白——论日本小说家山崎丰子的《白色巨塔》体现的价值观与人生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李长利;范业刚;;来自梭罗的拯救——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救世思想[J];衡水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邓箐;;白人强势文化中的黑人女性的自我憎恨意识——《最蓝的眼睛》中女性价值观的探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刘继华;视角:《爱之猎物》作者与译者的对话[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芮小河;英国本土作家卷土重来——2004年布克文学奖述评[J];译林;2005年02期
7 张冬梅;;从《黑桃皇后》看两种价值观的冲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默二;;向死而生的心之幻景[J];书城;2010年02期
9 ;2010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揭晓[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35期
10 方婷;方明;;传统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读菲利普·罗斯的《凡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莹;;体验人生瞬间与遵从传统习惯的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尔顿与贾宝玉精神世界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冯苗苗;;从民间童话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对《玩偶之家》和《推销员之死》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石云龙;;现代人价值观的折射——试评怀特笔下人物形象斯坦·帕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谢园坤;;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解读《大人物盖茨比》[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沃秋艳;;疯狂的反英雄与矛盾中的自我——试分析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两位主要人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熊英;;从《一位女士的画像》看亨利.詹姆斯的独特审美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井忍 自由撰稿人;日本文学奖是这样选出来的[N];南方周末;2010年
2 王位;橘子文学奖:有时很“爷们儿”有时“娘娘腔”[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雷新;文学奖里的“迷”[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胡;《让伟大的世界旋转》获都柏林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弗马 书评人;勒·克莱齐奥:为什么一定要把世界变成一个模样呢[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26岁朝吹真理子获日本头号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实习生 彭致;尼日利亚年轻女作家荣膺英国桔子文学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任立;推动文学商业化的英国布克文学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高文衡;令人瞩目的“少女”感性[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省思作家”获吉川英治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s,
本文编号:821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2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