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10 15:07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俄罗斯文学 “莫斯科文本” “彼得堡文本” 诗学 现代性


【摘要】: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是俄罗斯文化中"莫斯科与彼得堡"问题的艺术载体,是俄罗斯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人认为,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自诞生之日起,对话与互文关系就已确立。城市文本借城市神话来叙说,而城市神话又是城市本质的形而上学。作为完整的艺术系统,"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内在地生成二元对立、相融共生的动态平衡机制。随着两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神话"与"彼得堡神话"的象征意蕴在各自所属的城市文本中发生着"位移"和"变更",它们内在地表现出"现代性"对于俄罗斯民族意识和传统的冲击和颠覆。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 “莫斯科文本” “彼得堡文本” 诗学 现代性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作为完整的艺术系统的—俄罗斯文学‘莫斯科-彼得堡’题材研究”(项目号:12YJA752007)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L11DWW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在俄罗斯文化中,莫斯科和彼得堡已经超出城市的地理范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对立的两极:俄罗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性与现代性,俄罗斯与欧洲,弥赛亚与敌基督等,从而构成了一直以来困扰俄罗斯的关于道路选择和民族身份认证等一系列重大的俄罗斯思想问题。美国学者马歇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星寰;车威娜;;俄罗斯文学“彼得堡—莫斯科”题材及诗学范式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峰;;人格立法之时代性与人格权的权利内质[J];河北法学;2012年03期

2 宋玉立;;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服装设计文化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包政;;管理学科的历史成因[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赵晔;;从角斗竞技看罗马民族的精神[J];华章;2011年23期

5 孟凡东;乔瑞雪;;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6 高小岩;;从士人、武士和骑士的对比看中日欧文化差异[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任海滨;;浅析美苏冷战的起因[J];黑龙江史志;2009年19期

8 高朝阳;;从历史文化视角看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9 邹建锋;;德建政府:先秦时期中国行政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1期

10 季明举;;漂泊的诗魂——莱蒙托夫诗歌宇宙观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小丽;;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杨志文;;建置经济的稳定性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健;我国船舶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炳香;国际关系视野中的诺贝尔和平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连东;中国、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鸦片“三角贸易”研究(1602-1917)[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友强;经济转型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马生军;我国西部地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杨洁;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英群;中国城市化:经济、空间和人口[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彩琼;越南文字的变迁与民族意识的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3 宫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易寻思;论日本艺术对凡高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王慧敏;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学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顾金良;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康甫;论东南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李唯啸;一战后英国在中东的政策[D];兰州大学;2011年

9 王厚香;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朱江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立大学兴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华;重构经典、确立主体、再提社会历史学批评——关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1期

2 张建华;关于俄罗斯文学的两个问题[J];俄罗斯研究;2001年04期

3 陈建华;简论转型期的俄罗斯文学创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刘亚丁;;俄罗斯文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闭幕辞[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5年01期

5 张晓强;;2005年俄罗斯文学布克奖揭晓[J];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01期

6 李传进;;文学视角下俄罗斯农民的伦理道德探析[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7 王宗琥;;“新的高尔基诞生了”——俄罗斯文坛新锐普里列平及其新作《萨尼卡》[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2期

8 陈爱香;;“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暨《俄罗斯文艺》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4期

9 陈遐;从创造社对俄罗斯文学的借鉴看其开创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3期

10 陈静;多方位的视角 科学的文史观——评李辉凡、张捷的新著《20世纪俄罗斯文学》[J];俄罗斯文艺;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奕;;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又一个“多余人”——渥伦斯基形象分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宗琥;;表现主义倾向在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中的勃兴[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发言摘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之一[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辉;;布宁研究新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構;俄罗斯文学系列大戏上演[N];文艺报;2006年

2 段丽君;俄罗斯文学萌生回归欲望了吗?[N];文艺报;2002年

3 记者  舒晋瑜;借BIBF舞台当代俄罗斯文学大戏开演[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世文;中外学者探讨当代俄罗斯文学[N];文艺报;2008年

5 王志耕;作为生命意义的俄罗斯文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刘文飞;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建华;人文精神的火种仍在燃烧[N];文艺报;2004年

8 谷羽;与俄罗斯文学结缘一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特约记者 孙越;俄罗斯诗人特卡琴科去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外文所 高莽;巴金和俄罗斯文学的情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珊妮娅(Kseniia Begma);尼采与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2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宫月丽;从俄罗斯文学透视俄罗斯的宗教哲学理念[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文霞;“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梅颖;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刘辉辉;从艾特玛托夫到佩列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邱运华;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可可;《伊戈尔远征记》与俄罗斯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祖艳;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涛;俄罗斯白银时代小说创作的末日论倾向[D];山东大学;2006年

5 查娟;高加索与俄罗斯文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懿;普希金对阿赫玛托娃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平保兴;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韩雯;俄罗斯文学中的“傻子伊万”形象及其发展演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王琳;叶尔绍夫创作中的宗教主题[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周燕红;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无产阶级而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24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24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