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言语由水而生”:生态批评视域下《一条奔腾而过的大河》中的水景

发布时间:2017-09-10 21:18

  本文关键词:“言语由水而生”:生态批评视域下《一条奔腾而过的大河》中的水景


  更多相关文章: 诺曼·麦克林恩 《一条奔腾而过的大河》 生态批评 水景


【摘要】:诺曼·麦克林恩的小说《一条奔腾而过的大河》以其舒缓隽美的文字和深蕴的生态思想内涵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绿色经典。水景是该小说中的一个中心意象,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品位。事实上,水景的变迁就像一面"镜像",映照出交错复杂的人类社会之观念流变。通过细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有一个格外明显的"事实"由水景传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正日益恶化。毋庸置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是人际关系日益恶化的表征,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当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同生共荣,人类才能最终建立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诺曼·麦克林恩 《一条奔腾而过的大河》 生态批评 水景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环境文学中的记忆主题研究”(13YJA752012)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美国环境小说研究”(11A075)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条奔腾而过的大河》(A River Runs Through It)是美国作家诺曼·麦克林恩(Norman Maclean,1902~1990)的一部力作。诺曼·麦克林恩是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半生时间都在研究与讲授莎士比亚和浪漫派诗歌。退休后,他回到西部群山中的家乡,在家乡的大河边聆听水声如喁喁人语,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超;温亚利;姚星期;谢屹;;中国大熊猫保护体系的建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张贵军;张蓬涛;李宏伟;陈国栋;赵君彦;白永兵;;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龙晔;何华;丁康乐;;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空间规划初探[J];规划师;2012年12期

4 彭宗超;曹峰;李贺楼;邵东珂;;社会生态系统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新探[J];公共管理评论;2013年02期

5 王慧钧,陈静生;论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J];环境科学;1992年04期

6 朱晓春;;实施体育育人功能 完善学生的人格——大学校园暴力事件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10期

7 陈世丹;吴小都;;社会生态学:走向一种生态社会[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王传武;论人类的自然选择[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9 李冰;李玉瑛;;浅析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2期

10 唐跃军;;小城镇建设呼吁环境保护[J];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何畅;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浩;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D];重庆大学;2008年

3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高建华;区域竞争生态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年

8 韩春晓;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胡莹;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崇玲;论勒克莱齐奥创作中的生态思想[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伟光;社会生态学视阈下的厦门市老年体育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3 黄秋霞;城市公共厕所及其景观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玉茹;《猫的摇篮》:后现代人类生态环境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龙毅湘;绿色住宅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6 周彬;西部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管理研究——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乌拉乎;研究性学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贵军;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9 罗雷;丰都县城迁建后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10 谭伶;浅谈住宅设计的整合生态策略[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兰;为人类“他者”的自然——当代西方生态批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6期

2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3 陈茂林;环境危机时代文学研究的绿化——论生态批评[J];当代文坛;2003年04期

4 张皓;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宋雄华;关注文化生态 发展生态批评——“文化生态变迁与文学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王莉娜,苗福光;生态批评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7 埃里克·托德·史密斯 ,王茜;抛弃主体性——反思生态批评的动机[J];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01期

8 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9 刘蓓;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10 劳伦斯·布依尔 ,张旭霞;文学研究的绿化现象[J];国外文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徐清;;生态批评的价值与阈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3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方丹;陈丽;;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小无马地的奇迹报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5 高力;;自然之镜:嬗变中的电视生态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鲁枢元;张雅玲;王惠;张守海;韩玉洁;徐燕;王慧;;现代都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生态批评[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3 孙士聪;开拓生态批评的视阈[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生态批评的“深水作业”[N];海南日报;2007年

5 刘文良;悖论式平衡:生态批评 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8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9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马治军;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D];苏州大学;2012年

7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卉;生态批评的视野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路璐;生态批评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4 顾冀梅;乔纳森·贝特生态批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李洁;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99-2005[D];兰州大学;2006年

6 张莉;开启回归自然之窗[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金燕;《一岁小鹿》的生态批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木坤;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困境”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於波;对《希望的平原》之生态批评解读[D];西华大学;2013年

10 王学亮;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批评解读[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6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26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