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中庄秧歌的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22:10

  本文关键词:中庄秧歌的调查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庄秧歌 艺术特点 文化内涵 反思 传承保护


【摘要】:在沟壑的坪坝间,在荒原的厚土上,我们听到远处用足踏出的有力节奏,用手打出的欢快节拍,伴随着一声声粗犷亢奋的呐喊,我们知道,人类最原始的戏剧曙光在这一阵阵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吼叫中开始萌芽了。人类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部落的宗教仪式歌舞,那是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不自觉的、原始的艺术创作阶段。人类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迈进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时代的脚步发展到今天,文化的传播和相互之间的交织辉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戏剧尤其是地方小戏的样式也随着时代的更迭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晋城市润城镇的中庄秧歌虽然只是这浩大洪流中微末的一支,但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不断的壮大,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中庄秧歌不仅在历史的往昔中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在文化多元化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中庄秧歌仍然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色为当地百姓提供特有的地方乐趣,并在当地形成了独到的文化烙印。中庄秧歌产生于抗日战争年代,以阳城县润城镇中庄村为起点,从被人们熟知的地方小戏开始,反映着当时人民群众响应党的方针路线,为争取解放事业不断拼搏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庄人民从解放前到奔向小康生活的整个历史变迁。它以强有力的教导作用引导人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地方小戏被当地人们不断追随着,创新着,成为了设有专业剧团、专业演员的秧歌剧,并由点铺展到面,萦绕于周边乡镇地区。然而随着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不断在改善,所享受的文化形式也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年轻的一辈追求着现代音乐所带来的新鲜感,使得中庄秧歌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老一辈的艺术家也在积极寻求着中庄秧歌的转型之路,以备能更好地进行宣传和保护。本文旨在以中庄秧歌为例,首先介绍其地理、人文等自然和社会背景;其次,以具体事例为参考,讲述中庄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掘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再次,笔者通过为中庄秧歌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大批艺术家的成果中,得出它独特文化内涵,为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奠定更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艺术根基;最后,介绍中庄秧歌现阶段的发展势态,并强调其发展遇阻的各项成因,并对症下药,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为中庄秧歌寻求未来之路,最终达到对中庄秧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中庄秧歌 艺术特点 文化内涵 反思 传承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25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3
  • 一、选题的意义及目的11
  • 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11-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中庄秧歌概述13-17
  • 1.1 中庄的地理人文环境13
  • 1.2 中庄秧歌的产生13-14
  • 1.3 中庄秧歌的界定14
  • 1.4 中庄秧歌与民俗14-16
  • 1.5 本章小结16-17
  • 第二章 中庄秧歌的艺术特点17-34
  • 2.1 中庄秧歌的唱腔17-24
  • 2.1.1 中庄秧歌的旋律、调式、音阶22-24
  • 2.2 独特的方言特点24-27
  • 2.2.1 润城方言的语音特点25-27
  • 2.2.2 润城方言的语言特点27
  • 2.3 中庄秧歌的演出形式27-33
  • 2.3.1 中庄秧歌的演出场地27-28
  • 2.3.2 中庄秧歌的服装道具28-29
  • 2.3.3 中庄秧歌的乐队29-32
  • 2.3.4 中庄秧歌的表演特点32-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中庄秧歌的文化内涵34-43
  • 3.1 地域属性对它的影响34-37
  • 3.1.1 发达的经济基础34
  • 3.1.2 文化艺术的熏陶34-35
  • 3.1.3 新秧歌运动的影响35
  • 3.1.4 一批热血青年的努力35-37
  • 3.2 它的文化内涵37-41
  • 3.2.1 中庄秧歌中语言的作用37-40
  • 3.2.2 中庄秧歌的历史贡献40-41
  • 3.3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经济时代的反思43-49
  • 4.1 中庄秧歌的现状44-45
  • 4.2 形成困境的原因45-46
  • 4.2.1 艺术形式单调、内容陈旧45
  • 4.2.2 认识狭隘,自我封闭45
  • 4.2.3 知识匮乏,缺乏艺术创新45
  • 4.2.4 乐于传习之辈日渐稀少45-46
  • 4.2.5 政府投入不足46
  • 4.3 保护和发展中庄秧歌的若干对策46-49
  • 4.3.1 来源于民间,还原于民间47
  • 4.3.2 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47-48
  • 4.3.3 完善机构,开展专业培训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53-55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55-56
  • 致谢56-57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57-58
  • 承诺书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昕春;时代语境下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思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杨高鸽;;山西秧歌队形的文化内涵[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机遇[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苗晶;黄河流域兄弟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J];中国音乐学;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1105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105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6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