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美传统在中国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的体现
本文关键词:论悲美传统在中国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的体现
【摘要】:中国民族歌剧是我国戏剧艺术大家庭的一员,,它始终立足本民族丰盛的音乐沃土,继承吸取了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的核心元素,借鉴了西方歌剧创作手法及表演程式,采用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声腔,并以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具有中国传统美感以及体现当代文化精神价值内涵为己任,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颗明珠。 研究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国传统美学中以悲为美的学术范畴,本文将试着把民族歌剧经典之作《党的女儿》,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考察,通过对其戏剧结构、音乐结构、矛盾冲突、表演程式的解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悲为美这一审美价值取向、人文情怀的历史梳理,阐述其戏剧、音乐、唱腔、表演的悲剧意蕴,论述悲美传统在中国民族歌剧中主题贯穿的价值与意义。探求其悲美的根源,追问其悲美的特征,阐释其悲美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 以悲为美 民族歌剧 《党的女儿》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2;J617.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绪论6-8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6
- 二、研究现状、内容和方法6-7
- 三、《党的女儿》简介7-8
- 第一章 以悲为美的历史溯源8-12
- 第一节 文化传统中的悲剧意识8-10
- 一、 儒家: 功能型的悲剧意识8-9
- 二、 道家: 虚化型的悲剧意识9
- 三、 释家:世俗型的悲剧意识9-10
- 第二节 古典戏曲中的悲剧模式10-11
- 一、 性格之悲10
- 二、 伦理之痛10-11
- 三、 理想之殇11
- 第三节 以悲为美的人文关怀11-12
- 第二章 以悲为美在《党的女儿》中的贯穿体现12-18
- 第一节 故事背景和主题歌中的体现12-13
- 一、 戏剧结构12
- 二、 音乐结构:主题歌《杜鹃花》12-13
- 第二节 三位党的女儿主要唱段中的体现13-17
- 一、 娟妹子 《羊羔羔吃奶跪望着妈》13-14
- 二、 桂英 《一死报党恩》14-15
- 三、 田玉梅《以万里春色满家园》15-17
- 第三节 欣赏过程中的体现17-18
- 第三章 民族歌剧继承悲美传统的价值与意义18-20
- 第一节 悲美传统审美价值的再突破18
- 一、 悲剧人物被动性的再突破18
- 二、 美好团圆结局的再突破18
-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悲美传统对当下的积极意义18-20
- 一、 有助于民族歌剧走出困境18-19
- 二、 文化价值的再定位19-20
- 结语20-21
- 致谢21-22
- 参考文献22-23
- 作者简介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回顾与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孔繁涛;;浅议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存在的问题[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王保华;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和思考[J];戏文;2003年03期
4 王保华 ,徐轶诚;关于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几个疑问[J];戏文;2004年03期
5 徐瑞岳,黄健;试论中国民族歌剧的美学精神[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唐思敏;热点与难点 探索与建设——从四川民族歌剧《风雨送春归》说起[J];四川戏剧;2003年02期
7 张连葵;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白国杰;;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思考刍议[J];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张文敏;;中国民族歌剧发展道路不均衡性原因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邱玉璞;;也谈“中国民族歌剧”——读《漫谈中国民族歌剧》后的联想[J];歌剧;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刊;;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苏武》[A];中国演员:2013年第5期 总第35期[C];2013年
2 包钢;;彝剧表演艺术应当走新路[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新龙;再攀民族歌剧新高峰[N];湖北日报;2011年
2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杨明明;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探悉[N];音乐生活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本报通讯员 杨烁;繁荣民族歌剧的责任与坚守[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郑长宁 实习生 张涵;民族歌剧振兴之路如何走?[N];天津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张海君;《悲怆的黎明》中国民族歌剧新尝试[N];中国艺术报;2001年
6 彭宽;《木雕的传说》:为民族歌剧增添新风景[N];中国艺术报;2007年
7 赣文;聚焦民族歌剧 专家热议《回家》[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魏劲松 实习生 柳洁;彰显经典魅力 焕发崭新生机[N];经济日报;2010年
9 王祖皆;民族歌剧的强大生命力[N];文艺报;2011年
10 魏银久;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民族歌剧舞剧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厦门大学;2009年
2 张谊婷;试论中国戏曲元素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移植生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4 吴静;论戏曲艺术对民族歌剧发展的作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白致瑶;中国民族歌剧“绝唱唱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文璇;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萍;浅析中国民族歌剧中戏曲板式的运用及演唱[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邓子娟;论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玉梅”音乐形象的塑造[D];西南大学;2012年
9 于淼;中国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创作与演唱艺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陈一铮;中国民族歌剧吸收戏曲元素的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4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11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