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折子戏的产生与发展——以《琵琶记》为中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9 03:17
本文关键词:论明清折子戏的产生与发展——以《琵琶记》为中心的研究
【摘要】: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折子戏演出进入兴盛时代,这一演剧形式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样式约在万历中期。传奇体制冗长拖沓、结构松散,是折子戏形成的根本原因。折子戏是长篇传奇在剧场演出中解体成的碎片,彰显出传奇体制存在重大缺陷。整本戏中的折出从"母体"脱离出来成为折子戏,既有很大随机性,也受必然因素影响。明清两代观众欣赏折子戏的趣味较为相似;不同层次观众对于不同折出各有偏好。昆山腔系统折子戏接近原作或通行本,非昆山腔系统折子戏对原作或通行本有明显改动。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论‘玉茗堂派’作家的戏曲史地位”(项目批准号:SWU1409322)阶段成果
【分类号】:J809.2
【正文快照】: 折子戏是从整本戏曲作品中摘出一折或数折经加工而成的演出本形式,明清时有“单出”“零出”“散出”“杂出”“散套”“杂单”“杂剧”“摘锦”等叫法。一些短剧和小戏与折子戏形态相似,可视之为“类折子戏”,这不属于本文要探讨的内容,笔者将另文论述之。现在学者一般认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芳;论《琵琶记》中的伦理纲常矛盾及其缘由[J];孝感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温斌;论《琵琶记》创作的文化心理背景[J];阴山学刊;2002年04期
3 余丹;;《琵琶记》影响史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崔彩红;凸现个体感性生命 质询现存价值体系——《琵琶记》悲剧蕴涵新论[J];戏曲艺术;2004年04期
5 马华祥;《琵琶记》盛行全明原因探析[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6 李跃红;论《琵琶记》在悲剧研究中的价值——兼谈一种新的悲剧思想:“核心价值破碎论”[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7 付岩志;彭伟;;论《琵琶记》“不团圆”的三个层面及其原因[J];兰州学刊;2006年08期
8 蒋雪艳;;论《琵琶记》的美学贡献[J];艺术百家;2007年01期
9 毛小曼;;20世纪《琵琶记》研究范式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徐宏图;;2007温州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戏剧;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
本文编号:1160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16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