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剧场略论——兼议易俗社剧场之于秦腔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11-29 00:13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剧场略论——兼议易俗社剧场之于秦腔的意义
【摘要】: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剧场是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在陕西实践的产物,它的出现表征秦腔媒介传播由传统的神庙剧场、宗祠剧场和会馆剧场正式步入现代都市剧场。秦腔受众购买戏票进入易俗社剧场看戏标志秦腔传播"戏剧消费"模式的确立。易俗社剧场的秦腔演出使得秦腔媒介传播由"室外"转为"室内",促使秦腔音乐、唱腔、表演、化妆等关乎秦腔艺术本体的发展改变,以此来满足剧场秦腔受众的审美需要,同时又培养和重构了秦腔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基金】: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腔的现代性确立: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研究(1912-1949)》,立项号:2015J067
【分类号】:J825
【正文快照】: 一、西安易俗社及其剧场的建立西安易俗社是近代波及全国的戏剧改良运动在陕西实践的产物,亦是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亘古未有变局下的“革命成果”1。以农耕文明主导的千百年间的中国传统社会,戏曲与宗教充当了形塑中国基层民众心灵世界的两种最重要的工具。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面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静华;一座古老的戏剧舞台[J];当代戏剧;1986年04期
2 刘兴汉;;蓓蕾初绽逢春雨[J];陕西戏剧;1982年04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杨一苗 赵文君;观众不买账,“天价”秦腔赔惨了[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赵建兰;“高端”秦腔到底能走多远[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杨一苗 赵文君;西安“天价秦腔”为何遭冷遇?[N];西部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杨彦;天价秦腔 为谁而唱[N];人民日报;2011年
,本文编号:1235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3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