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话语体系的形成——以《沙家浜》版本变迁为例
本文关键词:样板戏话语体系的形成——以《沙家浜》版本变迁为例
【摘要】:样板戏《沙家浜》版本演变之过程,完成了由南方语系向北方语系、地方方言向官方语言的转变。在语系变化的同时,《沙家浜》还力求由民间话语转向革命话语。经过这三重转变,《沙家浜》具有了向全国普及的可能性,形成了简洁、凝练、明快、虚活的话语风格。这种风格影响及于全剧的词法、句法和章法三个层次,层层强化,衍成一以贯之、连绵不绝的气象,并深刻地影响了人物的塑造及情节的推演。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分类号】:J809.2
【正文快照】: 现代京戏《沙家浜》,取材自1939年苏南阳澄湖上“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真实事迹,经由沪剧改编而来。1964年,北京京剧团移植沪剧创作了同名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此后,剧名变更为《沙家浜》,经多次改编,最终形成六个版本:1964年沪剧本(载1964年5月《剧本·1964年现代戏曲专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飞飞;;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作品分析[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6期
2 ;京剧革命化的又一个样板——《沙家浜》在上海受到热烈欢迎[J];戏剧报;1965年05期
3 李希凡;毛泽东思想照亮了革命现代戏的创作——评京剧《沙家浜》再创造的成就[J];戏剧报;1965年07期
4 ;《沙家浜》修改过程中的一些体会[J];戏剧报;1965年07期
5 ;黄烽将军谈京剧《沙家浜》[J];福建党史月刊;1994年04期
6 刘澍;抑扬顿挫《沙家浜》[J];大众电影;2005年05期
7 顾鑫浩;;评“样板戏”《沙家浜》[J];文教资料;2009年18期
8 张书恒;;《沙家浜》背后的传奇[J];天津政协;2012年03期
9 陈立;;京剧《沙家浜》的创作原型——四位新四军伤病员的事迹[J];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02期
10 江之水;从《芦卛火种》到《沙家浜》[J];戏剧报;196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刚;;红伶入行全凭“一支歌”[A];中国演员(2008年第6期总第6期)[C];2008年
2 刘澍;;上世纪60年代三个“阿庆嫂”[A];中国演员:2014年第1期(总第37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甘文瑾;《沙家浜》既收视又收钱[N];中国电影报;2006年
2 ;编剧联名声讨侵权之风[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3 ;《沙家浜》“十一”期间重登舞台[N];西藏日报;2000年
4 海虞人;《沙家浜》作者是谁[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张诚 本报记者 徐冠一;再烧一把激情之火[N];吉林日报;2002年
6 范东波;收视率在纠纷中飙升?[N];四川日报;2006年
7 祁正华;福州银发族兴起京剧热[N];福州日报;2008年
8 本报采访组;我省梨园十三台大戏迎国庆[N];新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华;青岛京剧沉着走市场[N];青岛日报;2006年
10 白洁;做活市场 文企双赢[N];中国文化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欧学超;《沙家浜》的历史生成与美学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肖鸿婷;《沙家浜》的文化符号学解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嘉宁;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音乐版本的变异[D];沈阳音乐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237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3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