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1980年代高行健探索戏剧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7 07:49

  本文关键词:1980年代高行健探索戏剧的接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扬州大学》 2014年

1980年代高行健探索戏剧的接受研究

陆展  

【摘要】:在我国新时期戏剧史上,高行健是公认的探索戏剧的杰出代表、闻名遐迩的“戏剧新模式的实验者”和戏剧艺术探险的“尖头兵”。不管是戏剧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探索方面,他都颇有建树,是一位难得的学者型戏剧家。作为一名戏剧理论家,他执着的追求“另一种戏剧”,对现代戏剧的创建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方案;同时作为一名剧作家,他自1982年至1987年(国内创作时期),短短五年期间就创作了10部探索戏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高行健以其大胆的实验精神和别具一格的形式创新引领着1980年代的中国戏剧界。 本篇论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究1980年代高行健探索戏剧的接受轨迹和接受状况。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概述高行健探索戏剧的创作情况,论文选题的缘起、思路和价值;第一章聚焦高行健的成名作《绝对信号》。描述其在当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以及在戏剧界引发的热议,探讨其成功背后的原因;第二章分析《车站》等作品所遭受的冷遇。《车站》因探索的超前和时代政治的原因致使其演出不久就遭禁演与批判,同样他的其它七部立足对戏剧本体探索的“观念剧”也受到剧坛的冷落,一直未能上演,本章对此进行深刻地解剖与反思;第三章则关注高行健戏剧理论践行的集大成之作——现代史诗剧《野人》,《野人》诞生以后观众反响不一、评论界褒贬不一,本章拟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结语部分一方面对高行健探索戏剧在1990年以后的接受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另一方面则对高行健探索戏剧接受研究加以总结和反思,探讨戏剧接受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5.0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勤;“小号,吹得再热情些,再嘹亮些!”——看四川人艺演出话剧《绝对信号》[J];文谭;1983年05期

2 沈次琼 ,杨雪英;话剧创作在探索中前进——1983年话剧创作回顾座谈会综述[J];剧本;1984年03期

3 杨雪英 ,程世鉴;对有争议的话剧剧本的争议——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召开有争议的话剧剧本讨论会发言纪要[J];剧本;1985年07期

4 大勇;高行健新作《野人》[J];剧本;1985年07期

5 杜清源 ,林克欢;对三十五年话剧的思考[J];剧本;1984年10期

6 季玢;金红;;追求原始的野性——论高行健戏剧观的传统资源[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丁扬忠;问题·创新·展望[J];人民戏剧;1982年09期

8 唐因 ,杜高 ,郑伯农;《车站》三人谈[J];戏剧报;1984年03期

9 吴继成,徐念福,姚明德;《野人》五问[J];戏剧报;1985年07期

10 谭霈生;话剧十年——“人学”的深化与困顿[J];戏剧报;198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陈长书;从《续黄粱》与《枕中记》的对比中浅析《聊斋志异》的民间基质[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3 孙斐娟;;论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书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黄书泉;“我”与“我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类书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王宗峰;赵修广;;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曹书文;;论20世纪80年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时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胡星亮;;融入世界戏剧大潮探索与发展——新时期(1977~1989)中外戏剧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沈杏培,彭接燕;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论《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承质;“道法自然”与文学的“真实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常静;;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风格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郝明工;;世纪文学的中国命名——关于“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思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章罗生;谭平;;近年报告文学创作审美新变一瞥——以赵瑜和《革命百里洲》为中心视点[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7 霍俊明;;“还有什么色彩留在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史[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易彬;;“秘密”的写作——穆旦形象考察(1958~1977)的一条线索[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霍俊明;;新诗史叙述中郭小川与贺敬之的经典化变动[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阳;张承志小说创作——生命与灵魂的超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丽伟;深层呼唤与别样的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秀阳;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孔晓音;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孙倩;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喜绒,杨励轩;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重新检视中国知青小说[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查丽芳;;走向舞台艺术假定性——话剧《死水微澜》创作体会[J];四川戏剧;1992年04期

3 叶舒宪;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2期

4 韦清琦;生态批评: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后合围[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5 宋锦添;卢芳萍;黄振东;张兴华;黄培庆;黄振英;李磊;;上海群众文化生活状况调查[J];戏剧艺术;198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再复;;走出二十世纪——高行健《论创作》序[J];华文文学;2010年06期

2 刘再复;;高行健对戏剧的开创性贡献[J];华文文学;2011年06期

3 温金英;;从风格型人物看高行健创作[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9期

4 周翼南;;高行健其人[J];中国作家;1988年03期

5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涉及高行健话题的真相——致《作品与争鸣》杂志的公开信[J];南方文坛;2001年06期

6 薛支川,林阿娟;破与立——高行健80年代探索剧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7 王音洁;是“先锋的品格”,还是“先锋的技巧”?——评孟京辉与高行健的“先锋戏剧”实践[J];浙江学刊;2004年01期

8 刘琦;;观众:交流的彼岸——简析高行健探索剧中的“观演关系”[J];沧桑;2007年04期

9 林瑞艳;;行走着的“等待”——简析高行健《车站》[J];艺苑;2008年11期

10 马悦然;;《高行健论》序[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子峭;[N];贵州民族报;2009年

2 红孩;[N];中国文化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闫景敏;高行健戏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鑫;高行健对戏剧现代性的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婧媛;融合与分裂[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李娜;高行健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

5 陆展;1980年代高行健探索戏剧的接受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6 王孟图;高行健小说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曾辉;“灵山”路上执迷的行者[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李彩虹;流亡与探求的追寻之旅[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1980年代高行健探索戏剧的接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4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4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e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