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戏曲理论著作_《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李渔戏曲编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戏剧学院》 2013年
李渔戏曲编剧研究
蔡东民
【摘要】: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李渔(1611—1680),不但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而且他创作的丰富的戏曲剧本同样是明清传奇这种体裁当中相当有特色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渔的戏剧理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当中相对比较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他的戏曲剧本,即是他的戏曲理论的具体艺术实践,剧本内容的刻意创新,曲文和宾白的通俗、生动性,叙事情节的戏剧性,适合搬演的舞台性,以及对剧场性当中总体戏剧艺术思维的自觉性,都是很值得我们反复深入研究的。 本论文从戏剧学的本体出发,从编剧的视角切入,通过对李渔戏曲编剧艺术关键特点的分析研究,旨在总结从戏剧大师李渔剧作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戏剧的编剧方法、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角度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论文旨在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文献和文体交错融汇研究方法的同时,对如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符号学(Semiology)等方法和理念进行适当的借鉴,力图以多角度的视野和多维度的思考,拓展对李渔戏曲编剧艺术的分析和认识。 其中,第一章:为李渔剧作产生之因缘与简论。包括:因缘:李渔是如何做起戏曲剧本来的,,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促成李渔开始剧本创作并缔造出饱含戏剧艺术成功经验和深邃、超前的戏剧理念的一剧之本的诸多因素;以及《笠翁十种曲》之分类;《笠翁十种曲》外其他戏曲写作之概况,包括李渔参与创作或者校改的改本、阅定本和评鉴本,共十五种。 第二章为:李渔剧作之文学性特征。包括:李渔剧作之结构艺术;李渔剧作之语言艺术;李渔剧作之虚构艺术等。并对其剧作之戏剧文学品质的坚守等做出探讨。 第三章为:李渔剧作之表演艺术设计。包括:李渔剧作脚色塑造艺术的符号学分析;李渔剧作中卓有特色的变形科介;李渔剧作之诸般伎艺的穿插等。 第四章为:李渔剧作之剧场综合性的建立。包括:李渔剧作之时空创造;李渔剧作之人物造型艺术研究等。 第五章为:李渔对戏曲编剧艺术的突破与超越。包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平议;李渔对“一剧之本”的刻意追求;李渔戏曲编剧艺术与总体戏剧理论的暗合等等。本章对李渔剧作对古典剧本形态的开拓意义,做了进一步探讨,以强调李渔的传奇剧本在中国古典戏曲发展中的特殊及重要地位。 第六章为:李渔戏曲编剧艺术与其戏曲理论的关系。包括:编剧理论的系统总结:《李笠翁曲话》之贡献;李渔剧作与其戏曲理论的关系等。 在最后的馀论中,以“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和研究李渔”为题,对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做出一番讨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37;J8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放;试析李渔的戏曲语言理论[J];安徽新戏;1995年03期
2 朱万曙;再读李渔——评黄强的《李渔研究》[J];安徽新戏;1997年01期
3 闻而畏;李渔“抹倒”汤显祖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4 周献民;李渔与《闲情偶记》[J];百科知识;1995年10期
5 陈望衡;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高峰——李渔戏曲美学片论[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3期
6 邓运佳;;《李笠翁曲话》简评——兼批“四人帮”的文艺创作模式[J];陕西戏剧;1979年01期
7 蒋成瑀;;为李渔的“科诨”一辩[J];陕西戏剧;1981年01期
8 范琦,任晓莹;第一部导演学和“怪才”李渔文[J];东方艺术;1994年05期
9 刘慧芳;;《笠翁十种曲》的叙事谋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冈晴夫,仰文渊;李渔的戏曲及其评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洛中;脱弃陈骸 自标灵彩——谈《聊斋志异》中的果报小说[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孙福轩;蒲松龄与李渔的一次交往[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3 刘铭;;《林兰香》的成书年代考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周春华;;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6 王夔;明刊戏曲散出《周庄子叹骷骸》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陈丕武;;论王僧孺的丽逸诗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许梅;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蒲应秋;;明清时期女子缠足风行现象窥探[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庆伟;;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与基本要求[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郝延霖;;论西域散曲家作品的喜剧色彩[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7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延丽;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京;中国戏剧戏曲表演中对于动情点的诠释及其处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晓秋;双城皮影艺术的审美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晓明;上海市部分小学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开展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苏甦;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刘小飞;上海市杨浦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董娇;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师威信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戴不凡;李笠翁事略[J];剧本;1957年03期
2 沈尧;《闲情偶寄·词曲部》新探[J];剧本;1979年06期
3 胡元翎;李渔《蜃中楼》对“柳毅”故事的重写[J];文学遗产;2002年02期
4 刘文峰;《中国戏曲志》的学术价值及对戏曲学科建设的意义[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5 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J];戏剧艺术;1994年04期
6 孙崇涛;《梨园原》表演理论述评[J];戏曲艺术;1986年04期
7 杨明新;;李渔的世界观与艺术观[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军;李渔小说创作同戏剧创作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杜书嬴;《李渔的仪容美学》序说[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李渔小说创作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5期
4 柴国珍;简论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的教育功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徐保卫;论李渔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主义倾向[J];艺术百家;1999年03期
6 黄果泉;李渔家庭戏班综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王正兵;李渔小说通俗论[J];文史杂志;2002年05期
8 王晓春;论戏剧对李渔小说叙事形态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3年10期
9 杜书瀛;李渔生平思想概观[J];文史哲;1983年06期
10 张成全;;笠翁本草与情海郎中——论李渔创作的医学品格[J];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冈晴夫;;李渔与平贺源内——日中“戏作(Gesaku)”之比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蔡钟翔;;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尤东;;作文教学的灵魂—创新[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大军;;谈昆剧《张协状元》的戏乐精神[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7 孙玫;;“三突出”与“立主脑”——透视京剧“样板戏”中的传统审美意识[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张晓东;;谈谈作文的中心思想[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熊文钦;石麟;;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发展[A];水浒争鸣(第一辑)[C];1982年
10 阚红卫;;长期毒性实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检测结果浅析[A];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专题负责人培训班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N];光明日报;2011年
2 陈一平;[N];浙江日报;2011年
3 夏烈 郭梅;[N];中国邮政报;2004年
4 兰溪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刘成芝;[N];金华日报;2011年
5 黄强;[N];南京日报;2008年
6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钟明奇;[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苏娅;[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楼含松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N];南方周末;2010年
9 徐保卫;[N];北京日报;2004年
10 金启;[N];保健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雷;李渔年谱考叙·初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6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季翠霞;阮大铖传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旭峰;明清江南园林演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美灵;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俊士;李渔饮食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3 王晓俊;李渔生活美学初探[D];中南大学;2012年
4 陈蓉;李渔剧作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5 杜文平;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自我矛盾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佟欣;李渔同性恋作品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安平;成熟到奢侈 精致到唯美——李渔文化人格略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朱海迪;李渔《闲情偶寄》的环境美学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9 郭一儒;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李渔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鸽;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李渔戏曲编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4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