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9 16:28

  本文关键词: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0年

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艾洪磊  

【摘要】: 戏剧作为一种起源于仪式的艺术类型,与仪式具有一种原型性的关系。这种原型性关系我们可以从“原型”一词所具有的三方面的含义进行归纳:一是“源”或“原”,即起源的、本原的、原始的之意,即希腊文"archetypes"中"arche"的含义;二是“型”,即典型、模式、形式之意,即“types”的意思;三是指隐含在上述两个含义之中所必然引发的“继承”、“生成”、“转换”、“置换变形”等影响力与中介作用。由仪式到戏剧的演变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服务对象的“娱神”到“娱人”,以及由此形成的“神圣/世俗”的性质差异,从具体展演过程中由有无舞台,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演员与观众、做与看的区别,从目的上出于现实的需要到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体验等等。这些变化也正是仪式与戏剧的不同之处。 在由人类学家所开创的仪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范·根纳普、格鲁克曼、维克多·特纳这三位带有前后相继色彩的学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根纳普提出的“通过仪式”概念开创了仪式过程和仪式内部研究的里程碑。所谓“通过仪式’就是指那些“伴随着每一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每一个“通过仪式”都有标识性的三个阶段:分离阶段、边缘阶段(或叫阈限阶段)以及聚合阶段。格鲁克曼则在分析祖鲁人“杀老”这一重要“反叛仪式”的基础上,对仪式中性别角色的补偿性转换功能作了发挥:正是由于这些祭典礼仪,那些在社会中必须依附男人,屈从男人的妇女获得了地位补偿的机会,获得了特殊的权利和能力。女性性别的这种角色反叛行为可以说是父系社会性别冲突的个必然的社会仪式行为,是冲突,亦是平衡。同受根纳普仪式理论影响,且为当代人类学界对仪式研究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在继承根纳普“阈限理论”的同时,又做出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他一方面提出“模棱两可”的概念,认为通过仪式的三个阶段是相互关联、双向复杂、具有交通功能的有机部分,以此纠正、弥补根纳普仪式理论研究中那种较为单一、刻板、单向的毛病;另一方面,他以“结构与反结构”作为核心概念对仪式过程,尤其是其中涉及到女性在仪式中的地位以及仪式对女性地位所起的作用的方面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很多地位逆转的仪式往往会涉及到男性的权威和角色被女性替代的情况,身处阈限阶段的女性由此具有了“反结构”的功能,但“反结构”概念中的“反”并非是绝对的反义或否定,而是以“结构”为起点,代表的是一个具有生成能力的中心,“反结构”由此也成为一个具有肯定意义的词。 联系戏剧与仪式的“原型”关系,充分借鉴人类学仪式研究的成果,尤其是上述三位人类学家的仪式理论,我们认为从仪式的角度进行戏剧研究,尤其是那些以描写、刻画女性生命历程为主要内容,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要表现主题或表现领域的戏剧作品,将会是一项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可行性的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填充、弥补当前中国现代戏剧在仪式研究方面所存在的滞后与不足的缺憾。但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进行仪式研究,将会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庞大,需要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为此,我们在这里单以曹禺与易卜生的戏剧作品作为分析文本,透过仪式的视角,对他们剧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求管中窥豹,展示出仪式理论在中国现代戏剧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巨大的潜在学术价值。 曹禺戏剧创作深受易卜生的影响,两人也都对女性持尊敬、同情的立场,其戏剧也都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卷卷纠缠不安、刻骨铭心,乃至惊心动魄的女性生命历程画卷。但由于两人所处文化传统、时代环境、社会氛围以及两人在思想、性情等方面的差异,这一卷卷描绘女性生命历程的画卷呈现出了明暗不同的底色来。 纵观曹禺与易卜生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都先后经过了牺牲仪式、出走仪式和成长仪式三个阶段,每一个仪式阶段都是一个小的通过仪式,三者前后贯通又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大通过仪式。在牺牲仪式阶段,曹禺笔下的女性人物一度深陷“畸形婚恋”的沼泽无法自拔,易卜生笔下的女性形象则沦为男性理想、事业、信念等种种“精神强力”的牺牲品。在出走仪式阶段,曹禺笔下的女性人物在极度悲观绝望的无奈中选择了出走,但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却错把那些“多余人”的懦弱男性当成了自己的上帝;易卜生笔下的女性形象则在清醒与理智中主动自由地选择了出走,她们出走的姿态是那么的决绝与彻底。在成长仪式阶段,曹禺笔下那些先后走出“父亲的家”与“丈夫的家”的女性人物最终以走向社会作为终结点,她们的成长仪式带有明显的成人仪式的特点,只是这里的“人”更多的时候并不是指向“女人”自身,而是指向“男人”,甚至只是指向一种空洞能指的“符号”,其成长历程也由此呈现出鲜明的“在路上”的特点;易卜生笔下的女性形象以走出“丈夫的家”作为成长仪式的起点,其成长仪式的最终完成则是以重新回归“丈夫的家”作为结束,但这种回归,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一种带有突出再生仪式色彩的回归。而且这种“再生”是一种自由与责任相辅相成的再生,是丈夫、妻子、孩子三位一体的共同再生。 基于上述比较,可以说有无鲜明的主体能动性,是否有主动自由的选择权利是造成曹禺与易卜生戏剧中女性人物不同命运结局的根本原因。而仪式“阈限阶段”之所以呈现出特纳所说的“模棱两可”的特征,可以说正是由于仪式参与者在其主体能动性方面的缺失或不完善导致的,而这正是由于仪式本有的程式化、预设性和封闭性的特点造成的。戏剧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出于对仪式参与者的这种消极被动角色以及仪式程式化、预设性和封闭性的不满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化的创造性反叛。戏剧起源于仪式,但又是对仪式的一种反叛。它本身就具有显明的反叛精神与英雄气质。戏剧作为一种与仪式具有原型性关系的艺术类型,除却形式上的相似与内容的相近,其最根本的特质就是它对仪式阈限阶段仪式参与者所具有的这种“反结构”功能与由此所体现出的主体能动性所进行的艺术化的审美展现与肯定彰扬。而戏剧所展现的这种“通过仪式”毫无疑问正是对阈限阶段仪式参与者这种具有明显主体性特征的“反结构”的功能的一种认可性与仪式性的确证和“通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106.3;I0-03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引言12-18
  •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12-14
  • 二、"戏剧仪式化"与"仪式化戏剧"14-18
  • 第一章 仪式与戏剧18-24
  • 一、戏剧与仪式"原型"关系考18-21
  • 二、由仪式到戏剧(戏剧与仪式之别)21-24
  • 第二章 仪式、戏剧及女性24-34
  • 一、仪式中的女性:从范·根纳普的"阈限理论"说起24-29
  • 二、戏剧中的女性:爱情、婚姻与家庭29-34
  • 第三章 "畸形婚恋"与男性"理想"下的女性牺牲仪式34-45
  • 一、曹禺:"畸形婚恋"下的女性牺牲仪式35-38
  • 二、易卜生:男性"理想"下的女性牺牲仪式38-42
  • 三、比较与小结42-45
  • 第四章 "绝境被动"与"自由主动"选择下的出走仪式45-53
  • 一、曹禺:"绝境被动"下的女性出走仪式46-48
  • 二、易卜生:"自由主动"下的女性出走仪式48-50
  • 三、比较与小结50-53
  • 第五章 "在路上"与"回来"结局下的女性成长仪式53-64
  • 一、曹禺:"在路上"结局下的女性成长仪式55-58
  • 二、易卜生 :"回来"结局下的女性成长仪式58-61
  • 三、比较与小结61-64
  • 结语64-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7-7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7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雪琴;易卜生戏剧地理诗学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亚丽;巴金、曹禺建国前创作比较[D];延安大学;2012年

    2 宋小芳;话剧和仪式的关系试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阳;;自由的理念:五·四传统之阙失面 为“五·四”七十周年而作[J];读书;1989年05期

    2 陈国华;试论《雷雨》的神秘色彩[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徐敏;;论易卜生“妇女解放”观的历史局限性[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4 曹禺;戏剧创作漫谈[J];剧本;1980年07期

    5 田仲一成;;中国戏曲文学在祭祀仪式中产生的过程[J];戏曲研究;2008年02期

    6 胡天成;中国仪式戏剧的形态[J];四川戏剧;2000年05期

    7 段明;仪式戏剧的理论建构[J];四川戏剧;2004年02期

    8 方克强;话剧:仪式与原型[J];上海戏剧;1991年04期

    9 张廉;;论易卜生诗歌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10 王德禄;曹禺与易卜生——伦理批判与精神反叛的认同及离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希今;;幕表剧《仇大娘》及其有关史料[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陈世英;;略谈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廖建新;;“氏族”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俞天鹏;;从原始狩猎巫仪主要元素看傩的史前遗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8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张道升;试析汉字婚俗现象[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陆勤毅;和县猿人的发现和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薛宁兰;;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社会的文明选择——学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札记[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3 吕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解放[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晓嵘;;聚焦中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刘平;;剧作家,首先应是一个诗人——为曹禺诞辰100周年而作[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7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周淑真;武建强;;当代中国政党关系结构与廉政建设[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10 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洁;离婚后扶养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曲丽;曹禺与奥尼尔戏剧人物比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鹂然;论“疾病”在婚姻关系中的法律效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常桂红;苏轼尚“谐”诗歌的审美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志军;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吴俊峰;;小说《家》与戏剧《家》的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胡志毅;舞台、女性和“过渡仪式”──《舞台姐妹》的再读解[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张艳春;;从小说到舞台——巴金曹禺两《家》情节结构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5 白琨;;赵孟頫的人格特征及其绘画风格[J];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胡波莲;;酒神祭祀仪式与西方戏剧起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9期

    7 刘雪莲;;论“残酷戏剧”的后现代特征[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02期

    8 戴燕萍;;从《家》与《寒夜》看巴金[J];当代小说(下);2011年02期

    9 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10 张觅奇;;过士行,何以雅俗共赏——从趣味到仪式精神[J];大舞台;201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兵;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

    3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丽;俄苏文学浸润下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家[D];苏州大学;2008年

    5 胡景敏;现代知识者的忧思之旅[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岚;论易卜生后期象征剧中的“婚姻结”[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泽涛;象征主义戏剧艺术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瑾;易卜生戏剧中个人主义的不同表达方式[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4 孙惠欣;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D];延边大学;2002年

    5 马骋;论“易卜生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远年;论易卜生诗歌与北欧民间文学传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邱春晖;执着的追寻[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永;奥尼尔的早中期创作与易卜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翠;曹禺戏剧形象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邬思云;女性主义视域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阳;;自由的理念:五·四传统之阙失面 为“五·四”七十周年而作[J];读书;1989年05期

    2 王晓昀;易卜生的划时代贡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曹禺;戏剧创作漫谈[J];剧本;1980年07期

    4 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J];剧本;1981年04期

    5 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在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的讲话[J];剧本;1982年10期

    6 王学谦;探寻生命自由——《娜拉走后怎样》的重新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7期

    7 刘海平;尤金·欧尼尔在中国[J];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8 田本相;论曹禺的现实主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01期

    9 张春田;;重思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原点”[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2期

    10 王忠祥;易卜生戏剧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梦焱;;浅谈曹禺塑造的女性形象[J];沧桑;2006年05期

    2 宋建军;;男权世界的女性悲剧——试论曹禺作品的女性形象[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6期

    3 高月娟;;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女性——曹禺和夏衍剧作中女性形象研究[J];名作欣赏;2011年17期

    4 张浩;试论曹禺前后期剧作中的两类女性形象[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张芝秀;;万艳同悲——曹禺笔下女性形象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6 曹亚梅;;曹禺笔下的“火”与“水”——从繁漪到愫方[J];社科纵横;2006年05期

    7 孙丽玲;从曹禺戏剧两类女性形象看其创作心态和审美风格的变化[J];学术探索;2003年06期

    8 檀辉;;突围与陷落——试论曹禺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孔朝蓬;从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透视其戏剧风格的流变[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0 张平;为了曹禺先生的嘱托[J];当代戏剧;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维钧;;是非自在心中爱憎出于性情——永远怀念可敬可爱的曹禺先生[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2 杨爱芹;;天津报刊与曹禺早期媒体形象[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3 蓝天野;;感悟曹禺[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4 刘厚生;;关于曹禺的读书和看戏——学习《曹禺全集》第五卷有感[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5 郭启宏;;重读曹禺[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6 童道明;;曹禺的智慧[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7 何冀平;;老院长曹禺和我[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8 刘云山;;在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9 廖奔;;曹禺的苦闷——曹禺百年文化反思[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10 胡可;;学习曹禺 继承曹禺——纪念曹禺同志百年诞辰[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姜小玲;[N];解放日报;2010年

    2 关东客;[N];深圳商报;2010年

    3 凌河;[N];解放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连杰;[N];天津日报;2010年

    5 徐健;[N];文艺报;2010年

    6 宋宝珍;[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陈相乐;[N];华夏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悦 张薇;[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记者 程曦;[N];新清华;2010年

    10 记者 亚伦 胜萍 春保;[N];湖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堃;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小燕;中古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曾静;云南少数民族史诗歌谣中女性形象的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雷霖;现代战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894-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李锡龙;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小青;东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10 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戴海红;论曹禺前期戏剧的女性人物形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晓娟;苦闷精神的寄托[D];新疆大学;2013年

    4 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陈美珍;女性的冲决樊篱[D];四川大学;2003年

    6 刘遥;伦理困境与自由危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峤;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角度论“翻译等值”[D];安徽大学;2004年

    8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罗燕媚;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许黎丽;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6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8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