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视野理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茶馆》两个英文译本谈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外国语学院》 2011年
期待视野理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实证研究
郭黎阳
【摘要】:本文以读者的期待视野为理论依据,借助相关软件和工具呈现了《茶馆》两译本的风格与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基于“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这两个概念,进一步探究了译者选择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对两译本语言层和文化层呈现出的风格与翻译方法的统计和描述研究揭示了读者期待视野与译者翻译方法选择的关系;此外,对直译与意译使用的条件及使用的“量”进行阐释,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为译者选择翻译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参考角度。 《茶馆》是语言大师老舍的巅峰之作,蕴含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北京方言、习语、典故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对《茶馆》的研究可以从语言(词汇、句法和语篇)和文化两个层次反映汉语言的美感和中国近五十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另外,英若诚和霍华两位译者的译作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这为进一步揭示期待视野及审美距离与译者翻译方法选择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文以实证的研究方法,自建英译和霍译两个语料库,用相关统计软件和工具统计两译本在语言和文化层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呈现出这一特点的原因,从而揭示读者期待视野与译者翻译方法选择的关系,对翻译实践提供一点新的启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军;马春芬;;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2 孙建强;;再论标点的语用功能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王桂芝;;历史性——从《挑战》看姚斯的接受理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黄春梅;;从“期待视野”看直译中国古诗词的优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刘肖岩,关子安;试论戏剧翻译的标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王云霞;李寄;;《域外小说集》欧化标点符号的文体效果及语言史意义[J];上海翻译;2009年04期
7 罗悌伦;接受美学简介 [西德]G.格林(《接受美学研究概论》摘要)[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2期
8 贺文照;论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读者观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范荣;从“期待视野”透视晚清小说翻译的选择[D];重庆大学;2005年
2 杨菲;功能论视角解析戏剧翻译的两极化及其策略的双重性[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郑友苗;《茶馆》两个英文译本谈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何苗;中文戏剧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春;接受美学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高明;从目的论看戏剧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中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金声;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许文胜;;从汉语外来新词研究看文化策略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李书琴;钱宏;;试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典籍翻译策略之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龙云;;斯坦利·费什的阅读观与女性主义文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陈吉猛;文学本质研究的六个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朱爱瑜;一种谎言的真诚说法━━读《可以说谎可以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苏莹;;“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原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赵娟;;广告翻译的接受美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燕秋;;当学习型词典不够用的时候:一项在线语料库与学习型词典的个案对比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忠山;;诗的“空白结构”与“潜信息系统”[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接受之维[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琳琳;;翻译目的论与翻译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李政文;;基于语料库的“admit”的对比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6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郭莉;;揭秘信息误读——试论《潮骚》译本中的翻译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金忠杰;《古兰经》注释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江玉娟;论中文企业简介的英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方红秀;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陈振媛;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围城》的幽默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彭静;语篇翻译中的衔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韩凝;;浅谈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3期
3 陈力丹;美学接受理论: 把重心移向读者[J];国际新闻界;1997年05期
4 高宪礼;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的选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期
5 王桂芝;;历史性——从《挑战》看姚斯的接受理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J];红楼梦学刊;1997年03期
7 高原,刘润清;具有衔接作用的标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许钧;译者的追求与读者的审美期待及其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10 许建平;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标题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婷;从英若诚戏剧翻译看译者主体性[D];四川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伟;关于留学生文学的再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龙文玲;汉赋的期待视野及张衡的赋体超越[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汪燕华;;论译者对原语文本“空白点”的填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4 孙易君;;接受美学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林宝珠;;读者期待视野与翻译[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赵志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以美国寒山热为个案[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4期
8 唐洁璠;;论接受美学在中国的接受[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徐菊;;《简·爱》在中国的接受和嬗变[J];名作欣赏;2009年02期
10 乔恩·惠特摩尔;路程;;后现代戏剧的框架体系[J];戏剧艺术;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鞠贵芹;;阅读“期待视野”的形成分析及教学对策[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2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音宣;;简论音乐接受美学的特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孙沛然;刘大伟;;试谈新闻摄影的读者接受[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年
6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7 张淑萍;;《浮士德》与《蛇神》结构艺术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王军伟;;晚清民初感伤小说的起因[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静;[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丁亚平;[N];人民日报;2007年
3 钟晓毅;[N];人民日报;2009年
4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N];中国艺术报;2010年
5 张颐武;[N];文艺报;2006年
6 大同矿区永定庄一小 郝彩霞;[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7 殷乐;[N];人民日报;2004年
8 张颐武 北京大学教授;[N];广州日报;2006年
9 徐志啸;[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镇江新区姚桥中心小学 孙咏梅 束镇雯;[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为;左拉的自然主义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莉;1995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中高票房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华进;云之话语,,钟之逻辑:叙事学视域下的网络新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峰;从接受美学谈翻译的创造性[D];南昌大学;2008年
2 张英;张爱玲接受史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忠芳;“误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新民;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创造性阅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英;论中国古诗英译中视觉意象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刘秋兰;拓展“期待视野”发现“意义空白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娟;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论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涂慧;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再玉;从接受理论看李白诗歌的翻译[D];南华大学;2008年
10 胡小兵;从接受理论谈《浮生六记》中意象的传递和翻译[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茶馆》两个英文译本谈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