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目连戏之探究
本文关键词:辰河目连戏之探究 出处:《河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历经了八百余年历史沧桑的目连戏,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内涵,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它不愧为一朵绚丽多彩的浪花。在漫长的岁月里,,目连戏的繁茂枝叶,曾覆盖着华夏大地,继而又飘落到异国他乡。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它旺盛的生命力,在浩瀚的人类文化史中,也是不多见的。历史老人的面目,为岁月的烟云笼罩,变得朦胧而神秘。目连戏的情形正是如此。人们充满着好奇心,纷纷向这一领域涉猎。于是,“目连戏热”在中外学术界形成。近年来,人们惊讶地发现,一个庞大的目连戏家族,至今仍然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残存着。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当初这个庞大家族的形成,人们留下了许多思索。作为伴随祭祀演出的目连戏,在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有着极其广泛的适应性。它适应了当时中国人宗教的、民族的、社会的普遍文化心理,而各地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特征,又给目连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天南地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目连戏在各地的地方化过程。众多地方化了的目连戏相继出现,组成了庞大的目连戏家族。这一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各自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它如同一面镜子,当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无不反映其中,成为一方土地的百科全书。而众多的地方化了的目连戏汇合在一起,便又组成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晚期历史文化千姿百态的万花筒。因此,对于目连戏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种戏曲艺术的本身。笔者认为,它与所有地方化了的目连戏一样,也将自己一方土地长达数百年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录。它作为一种与人们群众息息相关的艺术,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辰河目连戏至今仍然较完整地保留着它的古朴风貌,为对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从音乐的角度对辰河目连戏进行考察,对其内涵与艺术特点做了总结概括,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辰河目连戏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见解。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800 years of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of life, as a strange cultural phenomenon, i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by people with rich connotation,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worthy to be a colorful spray. In the long years, the luxuriant branches and leaves of Mutian Opera, once covered the land of China, then fell to another country. As an ancient drama art. Its exuberant vitality, in the vast history of human culture, is rare. The history of the face of the elderly, for the years of smoke. Become hazy and mysterious. This is the case of Mutian Opera. People are full of curiosity, have dabbled in this field. As a result, "Mou Lian Opera fever" has forme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been surprised to find out. A huge Mulian opera family, still remains i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With the depth of research, the formation of this huge family. People left behind a lot of thinking. As a mulien play accompanied by sacrificial performances, there was an extremely wide adaptability in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at that time. It adapted to the religious and ethnic Chinese at that time. The general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various places, have injected fresh blood into Mutian Opera, making it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taking root, sprouting, blossoming, and bearing fruit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world. This is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Mutian Opera. Numerous localized Mutian opera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forming a huge Mulian Opera Family. Every member of this family. Each with the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It is like a mirror, local social life, local customs are reflected in it. Become an encyclopedia of one side of the land. And many of the local Mou Lian opera together, and then formed a long feudal societ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kaleidoscope. For the study of Mulian Opera, it has gone far beyond it as a opera art itself.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like all the local lien operas, will also have one side of the land for hundreds of years of social life. Local customs make a true and vivid record. It is an art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Because of Chenhe mulien opera is still relatively complete to retain its primitive style. For the study of this area to provide a unique condi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to investigate the Chenhe Mulian Opera, its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enhe Mulian Opera.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伯康;;目连戏研究[J];艺海;2008年05期
2 饶正;知古以鉴今——读《目连戏研究》[J];艺术百家;1993年02期
3 杜建华;兼容百艺 独创一格——试谈川剧目连戏的艺术特色[J];戏曲艺术;1990年03期
4 杜建华;论川剧目连戏演出的规制和习俗[J];文艺研究;1993年04期
5 朱恒夫;目连戏中的孙悟空故事叙考[J];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01期
6 周子瑜;川戏目连传中的文艺观点述评[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7 陈长文;目连戏与徽州俗文化[J];江淮论坛;1994年03期
8 王定欧;试析四川目连戏的平民意识(上)[J];戏曲艺术;1995年01期
9 王定欧;试析四川目连戏的平民意识(下)[J];戏曲艺术;1995年02期
10 胡迟;;传统戏剧之徽州目连戏 爱,可以穿越地狱[J];绿色视野;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栋志;;兴化杂剧目连戏浅论[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戴云;;京剧目连戏研究[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胡天成;;中国仪式戏剧的形态[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范丽珠;;中国民间信仰对全球化时代文明共生的价值[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5 庹修明;;西南地区傩戏、傩面具的保护、创新与传承[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薛若琳;;盛季梅花香满园[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茆耕茹;;德江傩中的五行观念与和合思想[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顾红亚;;专题性人物类纪念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绍兴鲁迅纪念馆为例[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庹修明;;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评估暨云南澄江县建馆的建议[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覃敬念;;浅议傩戏原始宗教基因的流布与革新[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王继云 张波 张克鹤;“戏”“舞”代表[N];人民代表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吴江海;徽州目连戏传承创新焕生机[N];安徽日报;2011年
3 明跃玲;辰河高腔目连戏:湘西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N];团结报;2008年
4 何孟春 陈浩河;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N];黄山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冻凤秋邋胡巨成;两位老人的目连戏[N];河南日报;2008年
6 陈昌奉 陈浩河 顾圣红;目连古戏的守望者[N];黄山日报;2008年
7 洪锋吴晶;目连戏:中国最古老的戏曲[N];安徽日报;2003年
8 邓同德;传承中的繁华与梦想[N];商丘日报;2009年
9 陈琪;祁门——积极“复活”非物质文化遗产[N];黄山日报;2007年
10 王庆云;寻东至目连戏踪迹[N];安徽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迎晖;明代中后期宗教题材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D];中山大学;2006年
4 王志远;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立;意义生产与社会行动[D];复旦大学;2010年
7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荫耀;辰河目连戏之探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边艳蓉;目连戏流变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柳林;徽州目连戏调查及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李政昕;目连之母形象的演变及文化解读[D];华侨大学;2012年
5 鲍玲玲;《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6 骆婧;神圣与草根的交响[D];厦门大学;2007年
7 傅继强;弋阳古戏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刘梅;徽戏剧目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卓光平;鲁迅的戏剧文化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绚菲;辰河高腔及其唱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8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3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