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的身体向量
本文关键词: 身体 身体向量 现场文本 导演语汇 当代剧场 出处:《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身体是可视的,而向量是不可视的,发现身体向量的可视对于现当代剧场具有一定的开掘价值。西方剧场自阿尔托以来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在同期,也产生了身体的主体性论述、语言学转向、结构与解构、后现代主义等学术思潮,而这个马森所谓的“中国当代剧场的二度西潮”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像是一连串死记硬背的学术用词,于是别说“理解”,我们甚至不知如何去“面对”现代所谓的“残酷剧场”、“贫穷剧场”、“生活剧场”、“开放剧场”、“环境剧场”等实验性的演出。然而,在中国的主要剧场里,各类以传统戏剧文本为基础的所谓的西方经典大戏、都市白领戏、轻喜剧、情节剧等仍天天上演,剧场成为了观众休闲和娱乐的选项之一。可视的身体向量的概念发展于“现场文本”,但却不局限在“现场文本”,希望提供观众和戏剧创作者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在戏剧场域中的所有“发生”。
[Abstract]:The body is visible, and the vector is not visible. It is found that the visualization of body vector has a certain excavation value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heater. Western theater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since Aalto, in the same period. There is also a body of subjectivity discourse, linguistic turn, structure and deconstruction, post-modernism and other academic trends. And what Marson calls "the second Western Wav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Theater" is like a series of memorized academic words to us today, so don't say "understand." We do not even know how to "face" modern so-called "cruel theater", "poor theater", "life theater", "open theater", "environment theater" and other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s. In the major theatres of China, all kinds of so-called Western classical plays, urban white-collar dramas, light comedies and plot drama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rama texts, are still performed every day. The concept of visual body vectors developed in "live text", but not confined to "live text",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the audience and drama creators with another perspective. Reexamine all occurrences in the theatr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军;沈玮玮;;中西视野下的荀子“礼法”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江泓;;电视新闻短评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4 朱霆;;福柯权力空间理论的建筑学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解元勋;;福柯与苏打绿——关于权力、认同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近代中国版权法的产生[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7 毛晓秋;;法律的驯顺与政治的审慎——解读霍布斯《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8 时飞;;网络空间的政治架构——评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及网络空间的其他法律》[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薛峰;孙燕;;朝花夕拾:现代性的三重维度与中国电影研究之关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李金辉;;科学解释学的三重维度[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郭玉琼;;发现秧歌:狂欢与规训——论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文秀;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存秀;城市之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朝晖;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危机与重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71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7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