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话剧舞台上“胭脂美学”的回潮
本文关键词: 舞台化妆 胭脂美学 经验真实 科玄论战 出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十七年"话剧舞台上流行的"胭脂美学"是一种筑基在腮红妆上的平面美学。其先驱是传统戏曲与早期话剧中的胭脂妆。在化妆品和化妆术上,"十七年"的"胭脂美学"通过与油彩写实美学的对接,改良了自身,但仍维持着平面装饰性。"胭脂美学"主要施用在"十七年"话剧中工农兵人物的面部,一方面抹平了人物的个性,另一方面颠倒了经验真实,与政治正确密切相关,其回潮的深层原因在于经验主义世界观在当代戏剧文化中的退潮。
[Abstract]:"Rouge Aesthetics", which is popular on the stage of "17 years" drama, is a kind of plane aesthetics based on blush makeup. Its forerunner is rouge makeup in traditional opera and early drama. It is in cosmetics and makeup. The "Rouge Aesthetics" of "seventeen years" has improved itself by docking with the oil color realistic aesthetics, but it still maintains the surface decoration. "Rouge Aesthetics" is mainly used in the faces of the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in the "seventeen years" drama. On the one hand,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s is era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ality of experience is reverse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e deep reason of its return lies in the ebb tide of empiricism worldview in contemporary drama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824
【正文快照】: 满面红光的工农兵形象是建国后30年间油画、宣传招贴、年画、连环画、戏剧、电影等大众媒介中常见的视觉符号。只需稍稍关注中国大陆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政治波普”,以及世界范围内对那段历史的戏仿,便可感受到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程度。这种占据人物面部的“胭脂美学”,俨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世智;;中国话剧写实舞台美术的第一个范本——论《少奶奶的扇子》演出的舞美设计[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02期
2 程漪云 ,刘拝标;列宁形象的造型探索[J];上海戏剧;1961年01期
3 董健;20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J];戏剧艺术;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迎霞;;中国舞台时空观兼与西方戏剧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陈军;;论焦菊隐对北京人艺演剧民族化的贡献[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3 张晓军;;即墨芳草——论柳腔的唱腔艺术[J];大家;2010年15期
4 邓丽;何婷;;南剧脸谱色彩风格研究[J];电影评介;2009年18期
5 马鸿盛;舞台戏剧的衰落与京剧艺术的继承[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6 李媛媛;王冰;矫宁;;论教学中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论教学中中国戏曲和动画结合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5期
7 颜同林;;“读诗会”及其诗学价值重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张体坤;;从“生活”到“舞台”——论“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形态与观念变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王泽庆;;论戏曲审美空间的开拓[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10 陈曦;;论戏剧表演中的舞台真实[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安葵;;论京剧的文化性质[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兴利;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刚;素朴与华丽: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汉光;寓言·本色·意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7 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韩启超;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10 李军;齐如山戏曲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纯;吉安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白寒枝;京剧脸谱视觉符号系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一承;林任生、王冬青戏曲创作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海蓉;莆仙戏新作《妈祖—林默娘》的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新华;柳子戏衰落的原因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严卿月;论中国新时期的话剧舞台美术[D];云南大学;2010年
7 纪海英;论戏剧文学教学对中师生文化素质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秀明;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D];兰州大学;2011年
9 卢霜霜;多维视野中的《孔雀东南飞》改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珊珊;传统戏曲文化对样板戏人物塑造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南帆;神话的解析[J];读书;1999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峰溪;谱写时代生活的旋律[J];中国戏剧;1987年11期
2 简兮;周志宏;;性与人性的灯——话剧舞台20年“性”历程[J];文化月刊;2001年11期
3 胡宇锦;;话剧上海三[J];上海戏剧;2007年12期
4 吴波;;体验·反思·追寻——田沁鑫剧作情感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0年08期
5 ;陈佩斯:做话剧很崩溃很享受[J];东西南北;2011年02期
6 周振天;教训人的话剧没人要看[J];剧本;1981年02期
7 ;《剧本》1989年第一季度内容介绍[J];剧本;1988年12期
8 张健钟;勇于直面人生的纪实戏剧——中央实验话剧院新戏《都市牛仔》观后[J];中国戏剧;1989年07期
9 胡世宗;历史残页里的诗意与激情话剧《太后下嫁》观后[J];中国戏剧;1989年08期
10 沈飞鹂;;我第一次演话剧[J];广东艺术;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厉震林;;电影明星的话剧舞台秀及其表演文化分析[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薛晓金;;文化产业改革促进北京戏剧演出的繁荣[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3 崔普权;;举案齐眉 共享人生[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4 杨景辉;;《关汉卿》的意义——纪念田汉诞生110周年逝世40周年[A];田汉研究(第四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包涵 记者 邢晓芳;秋冬上海话剧舞台集结名导力作[N];文汇报;2010年
2 刘彦君;2010年话剧舞台掠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籍云;话剧舞台需要这样的主旋律作品[N];文艺报;2010年
4 和璐璐;植入广告“入侵”话剧舞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邵岭;“惊雷”之后听什么[N];文汇报;2009年
6 文学所 刘平;回眸2004年北京话剧舞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2004话剧舞台强势出击[N];中国文化报;2004年
8 张煜;袁牧之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09年
9 欧阳逸冰;泥土的热望[N];人民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振华;话剧舞台“市场”唱主角[N];华夏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逸佩;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刁冰冰;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宁玉琴;试论戏剧道具的功能和美学价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3 钱珏;“后写实”——90年代中国写实话剧剖析[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4 刘军;浅谈表演艺术中的性格化创造方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5 徐煜;论经典名著的舞台解构演绎[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489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8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