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藏、汉戏曲表演艺术特征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02-04 15:05

  本文关键词: 藏戏 汉民族戏曲 表演艺术 比较 出处:《文化遗产》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藏戏艺术是藏族民间传统戏剧艺术,它从诞生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中国古老的民族剧种之一。至今流传于中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等国,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藏、汉戏曲同属于中国戏曲体系,因此,藏、汉戏曲必然有许多同一性。然而,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各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又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征。本文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对藏、汉戏曲进行比较,以便清楚地展现藏、汉戏曲表演艺术特征的共性与个性。
[Abstract]:Tibetan opera art is a traditional Tibetan drama art, it has more than 600 years of history from its birth to now, it is one of the ancient ethnic drama in China. It has been spread in Tibet, Sichuan, Qinghai, Gansu. Yunnan five provinces, as well as India, Bhutan, Sikkim and other countries, still maintain a strong vitality. Tibetan, Han opera belongs to the Chinese opera system, therefore, Tibetan, Han opera must have a lot of identity. The culture and art of each nationality is created and developed by each nationality in its own long-term historical process.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religion and folklore of each ethnic group in a certain society, therefore. The culture and art of each nationalit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nationalities. This paper compares Tibetan and Chinese operas from the angle of performing arts in order to clearly show Tibetan.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 art.
【作者单位】: 重庆师大涉外商贸学院;
【分类号】:J812
【正文快照】: 藏戏艺术是藏族民间传统戏剧艺术,从诞生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中国古老的民族剧种之一。它是一种融民族歌舞、民间说唱、音乐、绘画、雕塑、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具有独立完整的意识形态。至今流传于中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蓓萱;;浅谈《水浒》的成书与流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高建军,王艳明,孙瑞晓;从人性论角度论关汉卿杂剧作品中的恶人形象[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甘艳;;评《西厢记》中的惠明[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辛一江;高文秀及其杂剧创作[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张立环;;从元杂剧看元代儒家文化的传播——以关汉卿单本寡妇戏为例[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6 彭文良;;撬动中国诗史研究的支点:木斋苏诗研究述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田同旭;;《西游记》杂剧作者应归吴昌龄[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刘群;;元明神仙道化剧研究述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安明宏;;《汉宫秋》与《梧桐雨》女性悲剧之异同[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10 张大新;20世纪郑廷玉与其杂剧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金东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毛文琦;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顾世宝;元代江南文学家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梁海;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宋娟;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D];吉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雍丽娟;;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魅力[J];黄梅戏艺术;2006年01期

2 刘红;;戏曲表演艺术——诗性的体验[J];黄梅戏艺术;2010年02期

3 杨诺;;戏曲表演艺术简论[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12期

4 盖叫天;别让灵魂跑了——谈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精、气、神问题[J];戏剧报;1964年02期

5 盖叫天;别让灵魂跑了——谈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精、气、神问题[J];戏剧报;1964年03期

6 鲁洪斌;对戏曲表演艺术中‘发法’的我见[J];陕西戏剧;1982年03期

7 赵波;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艺名[J];当代戏剧;1987年05期

8 陈幼韩;戏曲表演艺术的心灵外化——“剖象”(上)[J];戏曲艺术;1993年01期

9 张志雄;试析戏曲表演艺术的“气”[J];黄梅戏艺术;1994年02期

10 刘静;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舞蹈美与雕塑美[J];中国戏剧;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琦;;张口为惊 闭口为恐[A];中国演员(2011年第2期总第20期)[C];2011年

2 本刊编;;首届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高级研修班启动[A];中国演员:2013年第3期(总第33期)[C];2013年

3 王萍;;虚实相生 传承创新——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若干认识[A];中国演员:2013年第3期(总第33期)[C];2013年

4 王名桂;;《中国演员》有三大看点[A];中国演员(2009年第3期总第9期)[C];2009年

5 陈乃焕;;丑角——浅谈丑角的作用及表演中[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6 冯世春;;我在晋剧《芦花》中闵德仁的人物塑造[A];中国演员:2014年第1期(总第37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连衡;关于文化管理在戏曲团体中的核心作用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商丘市豫剧二团 王红生;略论戏曲表演艺术“传神”特征[N];商丘日报;2010年

3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郭汉城;珍视戏曲表演艺术[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熊姝;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4年

5 章文颖;卢昂的“国际导演大师班”启示录[N];中国文化报;2014年

6 陈培仲;寻根溯源的求索之旅[N];中国文化报;2014年

7 ;戏曲剧种呼唤代表人物[N];中国文化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卫冰;让博物院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N];山西政协报;2006年

9 记者 刘成群;“我的家乡在河北”超级戏迷大赛启动[N];河北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林;梅香疏影难得见 道与微云淡月知[N];吉林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晓玲;试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走上银幕的尴尬与解脱[D];重庆大学;2010年

2 郭建芬;晋中市晋剧团调查[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90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90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