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腔、调与南北曲之关系
本文关键词: 南北曲 乐籍制度 以北为尚 南曲声腔 北曲流派 弦索官腔 弦索调 区域风格 出处:《中国音乐学》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因政治中心迁移而产生的南北曲两大曲牌演唱体系,通过乐籍体系下专业乐人的承载,在"北中有南"、"南中有北"的互融、互动中发展。在明代南曲诸腔兴盛的同时,由于历史上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国家礼制仪式只用北曲,北曲具正统性象征,"以北为尚"的观念深厚,在南都教坊与京师教坊相呼应下,依旧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本文从历时角度把握乐籍体系承载下曲、腔、调的演进,关注不同阶段腔的不同内涵;南曲之腔、北曲之派体现曲牌演唱的区域风格,而弦索官腔作为官腔特殊类型,则体现出乐籍制度下音声技艺的一致性,弦索官腔的普适性存在,亦对昆腔与弦索调的演化产生影响;在地方官属乐人的创承中,弦索调是弦索北曲区域化发展的结果,其曲牌体制仍积淀于当下弦索腔系统地方剧种中,亦对多类器乐曲形态具有实质性影响。
[Abstract]:Due to the migration of the political center, the singing system of the two major songs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rough the bearing of professional musicians under the music system, develops in the mutual fusion of "north and south", "south in north" and "north in south".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 Southern qu is flourishing in the Ming Dynasty, Because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history has been in the north for a long time, the national ritual ceremony has only used the northern song, the northern song has the orthodox symbol, and the concept of "the north is Shang" is profound. There is still a good space fo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a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to grasp the evolution of the music system bearing, cavity, tun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avity. As a special type of mandarin, chord chord reflects the consistency of sound and sound skills under the music system, and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of chord mandarin also has an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Kun cavity and chord tune. The chord and cable tune is the result of the reg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hord cable north qu, and its system is still accumulated in the local drama of the current string cable-cavity system, which also has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many kinds of instrumental music.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丰台第五小学万柳分校;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编号12BD034)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809.2;J6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晟;明代开封周王府[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2 项阳;;关注明代王府的音乐文化[J];音乐研究;2008年02期
3 项阳;;地方官府用乐机构和在籍官属乐人承载的意义[J];音乐研究;2011年01期
4 李葆嘉;论明清官话的市民社会内涵[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5 徐扶明;试论元杂剧的兴起和衰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俞为民;元代南北戏曲的交流与融合(上)[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建华;;雁北耍孩儿戏与蒲松龄俚曲[J];蒲松龄研究;2007年02期
2 卢忠帅;;明清社会贱民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3 段建宏;;“神道设教”思想与明清山西民间信仰研究[J];沧桑;2010年08期
4 白昌红;;历史文化地理视角下的“大同婆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戴磊;;镇巴民歌生存现状的考察[J];大舞台;2010年06期
6 李霞;;作为礼俗音乐的上党八音会——以山西省高平市为个案研究[J];传承;2009年20期
7 谭智;;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历时-共时”研究的“沟通”[J];歌海;2012年05期
8 徐新丽;;东台道情《众八仙赴蟠桃》考源及曲牌分析[J];北方音乐;2013年04期
9 王飞;;政治·民间小戏·乡村社会 论抗战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改造[J];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02期
10 陈继银;;场域视角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流变[J];蚌埠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陈清慧;明代藩府刻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河北大学;2011年
4 郭华瞻;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瑜;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赵星;乾嘉杂剧形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9 张国强;宋代教坊乐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10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璇;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盛楠;中国笙乐的现代开拓者[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慕原;传统的变迁[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闫若_g;古韵的回响[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6 李丽;汉唐时期琵琶文化地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周绚菲;辰河高腔及其唱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玲;宋元南戏演出形态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施艺;京西柏峪“燕歌戏”实地调查与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10 郭凌燕;经历非遗[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俞为民;;昆曲的形成与魏良辅的改革[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6期
2 朱受群;;曲圣魏良辅[J];创作评谭;1998年03期
3 项阳;;关注明代王府的音乐文化[J];音乐研究;2008年02期
4 项阳;;一本元代乐籍佼佼者的传书——关于夏庭芝的《青楼集》[J];音乐研究;2010年02期
5 项阳;;地方官府用乐机构和在籍官属乐人承载的意义[J];音乐研究;2011年01期
6 郭威;;乐籍体系的创承与传播机制[J];音乐研究;2011年05期
7 项阳;乐籍制度的畸变期考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晖晖;秦淮乐籍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张咏春;中国礼乐户研究的几个问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革;;北曲·弦索·弦索调·弦索腔辨讹——由《明代弦索调的变异及其对剧唱的影响》引发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路应昆;明代“弦索调”略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冯振琦;;中原弦索调与弦索腔辨疑[J];戏曲研究;2010年01期
4 夏野;明清琴歌与弦索调[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张品;;“弦索乐”体系的历史溯源及《弦索备考》学理价值探微[J];歌海;2014年04期
6 金登才;水调、磨调、弦索调与昆山腔[J];戏曲艺术;1997年02期
7 徐文武;;清代弦索时剧略考[J];山东文学;2008年08期
8 陈文革;;“入弦索”与“以曲律词”——兼论明代中晚期曲学理论的“文本位”倾向[J];音乐研究;2012年03期
9 盛力;山西剧种扫描(上)[J];山西文史资料;2000年06期
10 王建;;中国戏曲格局中的柳子戏[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525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525307.html